《中醫詞典》解釋「燈籠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燈籠病之中醫詳解

病名源流

燈籠病,乃中醫特有之病名,首見於清代王清任所著《醫林改錯》。其命名形象生動,取「外涼內熱」之特徵,猶如燈籠之外殼涼而內裡燭火熱,故而得名。此病屬於中醫「瘀血證」範疇,為內科雜病之一。

病因病機

此病主要因瘀血內停所致,其病機關鍵在於:

  • 血行不暢:氣滯、寒凝、熱灼、氣虛等因素導致血液運行受阻
  • 瘀熱互結:瘀久化熱,熱鬱於內不得外達
  • 營衛失調:瘀血阻滯經絡,衛氣不能溫煦肌表

《醫林改錯》明確指出:「身外涼,心里熱,故名燈籠病,內有瘀血。」強調了瘀血為本病的病理基礎。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特徵包括:

  1. 外涼內熱:患者自覺體表發涼,甚或他人觸之亦覺涼,而自覺心胸煩熱
  2. 熱象特徵:心煩、口乾不欲飲,或但欲漱水不欲咽
  3. 瘀血徵象: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絡脈青紫迂曲,脈澀或弦
  4. 伴隨症狀:或見失眠多夢,或胸脅脹悶,或肌膚甲錯

鑑別診斷

需與下列證候相鑑別:

  • 陰虛內熱:雖有內熱,但多伴盜汗、顴紅、舌紅少苔
  • 陽明腑實:身大熱而非外涼,且有腹滿痛、便秘等症
  • 少陽病:往來寒熱,非持續性外涼內熱

治療原則

王清任提出:「認為虛熱,愈補愈瘀;認為實火,愈涼愈凝。」強調治療此證:

  • 不可誤補:若誤認為陰虛而用滋膩之品,反助瘀滯
  • 不可過涼:若誤為實火而用苦寒,則血遇寒更凝
  • 當以活血祛瘀為主,使血行暢通,則熱自除

方藥運用

主方: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 組成: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
  • 方義
    • 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
    • 當歸、生地養血和血,使瘀去而不傷正
    • 柴胡、枳殼疏肝理氣,氣行則血行
    • 牛膝引血下行,桔梗載藥上行
    • 甘草調和諸藥

變證治法

臨證時需隨證加減:

  • 瘀久化熱甚者:加丹皮、梔子清熱涼血
  • 氣滯明顯者:加香附、鬱金理氣解鬱
  • 兼痰濁者:加半夏、陳皮化痰祛濕
  • 瘀血日久者:加三稜、莪朮破血逐瘀

預後轉歸

此病若能正確辨治,多可獲良效。然若誤治或延誤,可能:

  • 瘀熱傷陰,轉為陰虛夾瘀證
  • 瘀阻脈絡,變生癥積
  • 影響氣機,導致臟腑功能失調

燈籠病之論述,體現了中醫對瘀血證候的獨特認識,亦彰顯了活血化瘀法治療內傷雜病的重要價值。王清任對此病的闡發,豐富了中醫瘀血學說的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