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燈籠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燈籠病,又名燈籠火,是由於瘀血內停所致的里熱外涼證。患者常常會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冰涼、心煩易怒、口乾舌燥、小便短赤等症狀。

《醫林改錯》中記載:「身外涼,心裡熱,故名燈籠病,內有瘀血。認為虛熱,愈補愈瘀;認為實火,愈涼愈凝。」這段話說明了燈籠病的發病原因和臨床表現。

燈籠病的治療,以活血祛瘀為主。常用的方藥有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等。

血府逐瘀湯由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牛膝、地龍、丹參、柴胡、枳殼、甘草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主治瘀血阻滯所致的胸脅刺痛、心煩不眠、月經不調、閉經等症。

桃紅四物湯由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組成。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主治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血等症。

燈籠病的預防,主要是注意飲食調理和生活起居。飲食上要避免吃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生活上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如果出現了燈籠病的症狀,要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

燈籠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醫病症,它的發病原因是由於瘀血內停,導致里熱外涼。臨床表現主要有面色蒼白、四肢冰涼、心煩易怒、口乾舌燥、小便短赤等。治療上以活血祛瘀為主,常用的方藥有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等。預防上主要是注意飲食調理和生活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