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避風如避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避風如避箭」乃中醫養生要訣,強調風邪為六淫之首,其性善行數變,侵襲人體猶如無形之矢,故歷代醫家皆警示防風之重。此說法源自《黃帝內經》「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之論,後世養生著作如《混俗頤生錄》《陶真人衛生歌》等更以箭矢為喻,突顯風邪致病之迅疾與險惡。

風邪致病機理
中醫理論中,風為陽邪,具「開泄」特性,易襲陽位。其致病特點有三:
一為 升發向上,常犯頭面諸竅,故《孫真人衛生歌》特指「防風來腦後」;
二為 游走不定,致痺痛無定處,如行痺之狀;
三為 兼夾他邪,與寒、濕、熱相合則成風寒、風濕、風熱等證,如《諸病源候論》所言「風者,百病之長也」。

特殊情境之風邪防范

  1. 飲食後:陶真人指出「食後毫孔開」,因此時衛氣趨於中焦以運化水穀,肌表衛外之力暫虛,風邪易乘隙內侵,甚則引發「癱瘓」等重症。
  2. 醉飽臥寐:酒後血脈僨張,腠理疏鬆,若當風而臥,風邪直中經絡,可致口眼喎斜或半身不遂,此即《金匱要略》「邪氣反緩,正氣即急」之理。
  3. 汗出當風:營衛交會之際,風邪易從玄府入,與濕相搏則生痙證,如《內經》云「汗出見濕,乃生痤疿」。

經絡與風邪傳變
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為風邪侵入之首要途徑。若風邪循經上犯巔頂,可致頭痛、目眩;若內傳少陽,則見往來寒熱。更甚者,風邪深入厥陰,引動肝風,可發為痙厥,此即「風為百病之長」的深層體現。

歷代醫籍對此觀念的演繹,不僅反映風邪致病之廣泛性,更揭示中醫「治未病」的核心思想——防範外邪於未然,方為養生之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