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燈火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燈火灸
燈火灸,又稱「燈草灸」、「打燈火」或「焠法」,為中醫傳統灸法之一,屬直接灸的範疇。其法以燈心草蘸取植物油(如麻油、菜籽油等),點燃後迅速對準穴位施灸,透過火熱之氣刺激經絡,以達溫通氣血、調和陰陽之效。操作時,火苗觸及皮膚瞬間可聞輕微「拍」聲,隨即熄滅,此稱為「一燋」。每穴通常僅施一燦,灸後皮膚微現紅暈,屬正常反應。
源流與理論基礎
燈火灸歷史悠久,早見於民間療法,後載於《本草綱目》卷六,提及其主治小兒驚風、頭風脹痛等疾。其作用機理基於中醫「溫通」理論,藉火熱之性激發經氣,驅散寒邪,尤擅開竅醒神、通絡止痛。
臨床應用
- 小兒疾患:
傳統用於小兒驚風、昏迷、搐搦(抽搐)、竄視(眼球上翻)等症,取其開竅定驚之效。 - 頭面五官病:
如頭風脹痛(偏頭痛)、腮腺炎(痄腮),以燈火灸角孫、翳風等穴,可疏風散結。 - 脾胃系病症:
治療呃逆、嘔吐、陰痧腹痛(寒性腹痛)、小兒消化不良(積滯),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以溫中降逆。 - 婦科及雜病:
如功能性子宮出血(崩漏)、手足厥冷(陽氣不達),可灸隱白、關元等穴以溫陽固脫。
操作特點
- 選材:以燈心草為媒,其性輕浮,善通心火;植物油助燃且性潤,可緩火毒。
- 手法:講究「快、準、穩」,蘸油量需適中,避免滴落燙傷。火燦瞬觸即離,以皮膚微紅為度。
- 配穴:多取陽經或末梢穴位,如少商、湧泉,以引火外發。
古籍佐證
《本草綱目》明確記載燈火灸療效,後世醫家擴展其用,如《幼幼集成》用以治小兒臍風,《醫宗金鑒》提及灸治癰疽初起。其法簡便,尤適於急症及小兒體質,然須辨明寒熱虛實,非一切火證皆宜。
燈火灸融合火療與經穴刺激,體現中醫「以熱引熱」、「從治」之妙,至今仍為外治法中獨特一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