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燈草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燈草灸

燈草灸,又稱燈火灸,為中醫傳統灸法之一,屬間接灸的範疇。此法以燈心草為主要材料,蘸取植物油後點燃,迅速灼灸特定穴位或患處,透過熱力刺激以達到溫通經絡、散寒祛濕、調和氣血的治療效果。

源流與理論基礎

燈草灸歷史悠久,最早見於民間療法,後被納入中醫外治體系。其作用機制基於中醫「溫則通,寒則凝」的理論,認為火熱之性可驅散體內寒邪、濕濁,並激發經氣運行。此法結合了「灸」與「灼」的特性,兼具溫熱刺激與輕微創傷效應,可調動局部氣血,促進病理產物的消散。

操作方法

  1. 材料準備:選用乾燥燈心草,剪成小段,浸潤芝麻油或茶油備用。
  2. 點灸手法:以鑷子夾持燈心草,點燃後快速對準穴位(如印堂、太陽、阿是穴等)輕灼,接觸皮膚後立即移開,可聞「啪」聲為佳。
  3. 穴位選擇:依病症而定,如風寒頭痛多取太陽穴,小兒驚風常用囟門穴,脾胃虛弱則灸中脘等。

臨床應用

燈草灸適用於多種病症,尤以寒證、痛證及某些急症為宜:

  • 外感風寒:灸大椎、風池以發汗解表。
  • 關節痹痛:局部阿是穴施灸,散寒止痛。
  • 小兒疳積:灸四縫穴以消積導滯。
  • 癰疽初起:灼灸患處周邊,可拔毒泄熱。

與其他灸法的區別

相較於艾條灸的持續溫煦,燈草灸作用短促而集中,強調「速刺速退」的刺激方式,類似針灸的瀉法,適合實證或熱證需引邪外出的情況。此外,其操作簡便,材料易得,故在民間廣為流傳。

燈草灸體現中醫「簡、便、廉、驗」的特色,雖非主流灸術,但在特定病症中仍具獨特價值,為外治法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