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德全不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德全不危
「德全不危」一詞源自《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是中醫養生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意為人若能遵循自然之道,使身心調和、德行完備,則可避免疾病與災禍,達到健康長壽的境界。
中醫理論基礎
- 天人相應
中醫認為人體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養生須順應四時陰陽變化。《上古天真論》強調「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即遵循天地規律,調和起居飲食,使內外環境協調,方能「德全」。 - 形神合一
「德」不僅指道德修養,更涵蓋精神與形體的整體和諧。中醫主張「恬惔虛無,真氣從之」,通過調攝情志、避免過度慾望,使氣血暢通,臟腑功能穩定,從而「不危」。 - 臟腑平衡
五臟(肝、心、脾、肺、腎)功能協調是健康的關鍵。若七情過極、勞逸失度,易導致氣機紊亂,如《內經》所言「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德全者能節制情志,維持臟腑平和。
實踐內涵
- 飲食有節:遵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的原則,不過飢過飽,契合脾胃運化之機。
- 起居有常:順應晝夜節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護衛陽氣。
- 運動導引:透過太極、八段錦等柔緩運動,促進經絡氣血流通。
- 精神內守:通過靜坐、冥想等方法,使心神安定,避免「神憚散而不藏」。
經典延伸
《上古天真論》進一步闡述:「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指出「德全」者能契合天道,超越單純的生理調養,達到「形與神俱」的理想狀態。此概念亦反映中醫「治未病」思想,強調防病重於治病,透過日常修養維繫根本。
「德全不危」不僅是中醫養生的至高境界,更體現了傳統文化中「道法自然」的哲學智慧,將道德、生理與自然規律融為一體,成為歷代醫家推崇的健康準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