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德流氣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德流氣薄
「德流氣薄」為中醫經典《靈樞·本神》所載之重要概念,闡述天地陰陽二氣交融化生萬物之理。其文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意指天德下流、地氣上騰,二者相互薄迫、和合交感,方促成生命之生成與維繫。此理論不僅為中醫天人相應思想之核心,亦為探討人體生理、病理之基礎框架。
一、經典釋義
-
天德與地氣
- 天德:指天之陽性精微物質,如陽光、雨露等,具溫煦、推動之性。《黃帝內經》以「德」喻天賦予生命之無形能量,楊上善註解:「未形之分,施與我身,謂之德者,天之道也。」強調天德為萬物生長之根本動力。
- 地氣:指地之陰性有形物質,如水土、養分等,具滋養、成形之能。地氣上升以承天德,二者交融則化生有形之體,如《莊子》所言:「陰陽和氣,質成我身。」
-
德流氣薄之動態關係
「流」與「薄」描繪天地二氣交互之勢:- 德流:天德自上而下流布,如陽光普照、雨露潤澤。
- 氣薄:地氣自下而上蒸騰,如水土之氣升發。二者相薄(迫近交合),形成「陰陽和合」之態,生命由是而生。清代成瓘《箬園日劄》更指出,天德地氣雖分屬天地,實則互涵互攝,所謂「互文見義」,不可截然二分。
二、中醫理論延伸
-
與人體氣化之關聯
人體氣機運行亦效法天地:- 心肺應天:心主血脈、肺主宣發,猶如天德之布散精微。
- 肝腎應地:肝主疏泄、腎主封藏,類比地氣之升騰固攝。脾胃居中,為「德流氣薄」之樞紐,主司升降調和。
-
病理意義
若天德不流(如陽虛不運)、地氣不薄(如陰精虧耗),則陰陽失交,可致氣血失調、百病叢生。例如:- 陽虛陰盛:天德衰微,地氣上泛,見畏寒、水腫。
- 陰虛陽亢:地氣不足,天德獨亢,見潮熱、眩暈。
三、哲學與自然觀
此概念亦反映中醫「天人合一」之宇宙觀,將生命視為天地二氣互動之縮影。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言:「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德流氣薄之論,不僅闡釋生命起源,更為中醫調理陰陽、燮理氣血之理論基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