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足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足跗

足跗,中醫解剖名詞,指足背部位,即足部正面自踝關節以下至腳趾根部的區域。此部位皮薄骨顯,筋脈浮露,爲經絡氣血運行之要道,亦爲診察疾病與施治之重要部位。

經絡循行與腧穴
足跗部為多條經脈所過,尤以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及足厥陰肝經爲主。

  1. 足陽明胃經:循行於足跗中央,其重要腧穴「衝陽」即位於此,《靈樞·本輸》明言:「衝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此穴爲胃經原穴,主調胃氣、和脾胃。
  2. 足少陽膽經:沿足跗外側下行,經「丘墟」(外踝前下方凹陷處),爲膽經原穴,主治胸脅痛、下肢痿痹。
  3. 足厥陰肝經:雖未直行足跗,然其絡脈與相表裏的足少陽經相繫,氣血互通。

生理與病理意義
中醫認爲,足跗爲「諸陽之會」,陽經多匯聚於此,其狀態可反映人體陽氣盛衰及氣血流通。

  • 望診:足跗腫脹多與水濕停滯相關,見於脾腎陽虛;局部青筋暴露則常提示氣滯血瘀。
  • 切診:按壓足跗可察經氣虛實,如衝陽脈弱或消失,可爲胃氣衰敗之兆,見於危重症候。

治療應用
臨牀常取足跗部腧穴以治頭面、胃腸及下肢疾患。如:

  • 解谿(胃經穴,足背踝關節橫紋中央):主祛風濕、清胃火,治頭痛、腹脹。
  • 太衝(肝經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前方):疏肝理氣,調治眩暈、月經不調。

此部亦爲外治法常用之處,如艾灸、刺絡放血等,藉經絡傳導以調整全身氣機。

古籍記載
除《靈樞》外,《針灸甲乙經》亦詳載足跗諸穴定位與主治,後世醫家則進一步闡發其與臟腑、氣血的關聯,彰顯中醫整體觀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