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咂舌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咂舌癰
病名釋義
咂舌癰屬中醫口齒科病證,特指牙齦生癰腫,繼而引發舌體短縮腫大之症。其名「咂舌」形象描述患者因舌脹礙於口內,致言語、咀嚼時咂咂有聲之特徵,復因癰腫生於牙齦、舌根,故合稱「咂舌癰」。
病因病機
本病多緣風熱外襲、酒毒內蘊,或脾虛濕聚釀痰,痰火與風熱搏結上攻所致。
- 外感風熱:風熱之邪循陽明經上擾齒齦,氣血壅滯成癰。
- 飲食失節:過嗜辛辣酒醴,熱毒積於胃腑,循經上灼口舌。
- 痰火內蘊:濕痰體質者,痰濕久鬱化火,挾風熱上沖,腐肉為癰。
臨床表現
- 牙齦紅腫焮痛,甚則潰膿,癰腫連及舌根。
- 舌體腫脹板硬,運動受限,言語含糊。
- 或伴發熱、口渴、口臭,脈象洪數或滑數。
治法方藥
治則:清熱瀉火,解毒消癰,佐以化痰散結。
主方:
- 黃連解毒湯加減:黃連、黃芩、梔子瀉三焦實火,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解毒消癰;若痰濕明顯者,佐以浙貝母、瓜蔞化痰散結。
- 外治:可配合冰硼散外搽,或三棱針局部點刺放血泄熱。
相關鑑別
- 舌癰:病位專在舌體,多因心脾積熱所致,症見舌面生癰,然牙齦多無病變。
- 牙齦癰:病限牙齦,尚未波及舌體,二者雖病因相近,然咂舌癰病勢更劇。
古籍溯源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提及「牙齦癰」與「舌癰」分證論治,而咂舌癰實為二者合病之變證,清代喉科專著《重樓玉鑰》亦載:「舌脹口噤,齦癰膿潰者,此痰火毒結之候。」
病機圖示
外感風熱/酒毒內蘊 → 熱熾陽明經 → 氣血壅滯 → 牙齦成癰
脾虛濕停 → 痰濕化火 → 上攻舌本 → 舌腫短硬
(全文秉持中醫傳統理論,未摻雜現代醫學觀點及處置建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