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雜病穴法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雜病穴法歌》探析
源流考證
《雜病穴法歌》乃明代著名醫家李梴所著,收錄於其醫學巨著《醫學入門》之中。此歌賦以七言韻語形式呈現,內容結構與《席弘賦》頗為相似,皆屬針灸歌賦中之經典。李氏生活於明代中後期(約西元十六世紀),其著作特色在於將深奧醫理化為通俗歌訣,便於習醫者誦記。
內容特徵
此歌賦主要論述各類雜病之針灸取穴法則,特點有三:
- 辨證選穴:強調病證與經絡的對應關係,如「頭面之疾尋至陰」體現上病下取之原則
- 配穴精要:載列多組特效穴對,如合谷配太衝謂之「開四關」以治氣機鬱滯
- 刺法多樣:包含補瀉、迎隨等手法要訣,反映明代針法之精微處
學術價值
李氏此歌融合三大學術淵源:
- 繼承《內經》「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理論基礎
- 吸收金元時期張潔古、李東垣等大家之藥物歸經思想
- 結合當代民間針灸經驗,如「鶴膝應尋陽陵泉」等實用要訣
臨床應用舉隅
歌中若干精要至今仍具指導意義:
- 風疾治療:「風先風府覓風池」闡明治風首選督脈與少陽經穴
- 疼痛處理:「腰痛環跳委中神」確立足太陽膀胱經穴的鎮痛地位
- 脾胃疾患:「脾病中脘三里隨」體現俞募配穴與下合穴的協同效應
版本流傳
現存主要版本包括:
- 明萬曆三年(1575年)初刻本《醫學入門》
- 清順治六年(1649年)重刊本
- 日本正德二年(1712年)翻刻本 各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以明刻本最近原貌。
此歌賦雖篇幅不長,然其辨證思路與配穴規律,實為研習針灸治療學之重要門徑,亦展現明代醫學教育重視口訣記憶之特點。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