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雜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雜積
雜積為中醫病證名,指由多種因素交互作用所致的積聚病證,其成因包含寒熱失調、氣血瘀滯、痰濕凝結,以及飲食積滯等。《證治準繩·雜病》記載:「雜積通治,萬病紫菀丸、《局方》溫白丸、厚麻丸。」顯示古代醫家對雜積的治療已有多方辨治經驗,並善用複方丸劑調理。
病因病機
雜積的發病機轉複雜,主要涉及以下病理因素:
- 氣血失和:情志抑鬱或外邪侵擾,導致氣機受阻,血行不暢,久而成瘀。
- 痰濕內生:脾失健運,水濕停聚成痰,痰濁與氣血搏結,阻滯經絡。
- 飲食積滯:過食生冷肥甘,損傷脾胃,食滯不化,與痰瘀互結。
- 寒熱錯雜:外感寒邪或內生鬱熱,寒熱交爭,進一步阻滯氣血運行。
臨床表現
雜積病位廣泛,可現於胸腹或四肢經絡,症狀多樣,常見:
- 腹脹痞滿:因氣滯痰阻,腹部按之或有硬塊,但時聚時散。
- 疼痛固定或遊走:氣滯則痛無定處,血瘀則痛處不移。
- 噯腐吞酸:飲食積滯兼胃氣上逆。
- 舌脈特徵: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苔厚膩;脈象多沉弦或滑澀。
治法與方藥
歷代醫家針對雜積特性,提出「通治」原則,強調疏導氣血、化痰消積、寒熱並調,代表方劑如:
- 萬病紫菀丸(《證治準繩》):紫菀配伍行氣活血藥,調暢三焦氣機。
- 溫白丸(《和劑局方》):以溫通為主,兼化痰瘀,適用於寒濕偏重者。
- 厚朴丸:重用厚朴、枳實等藥,消脹除滿,針對氣滯食積。
與相關病證鑑別
雜積與單純的「五積」(如肥氣、伏梁等)不同,後者多因單一病邪(如寒、血、食等)致病,病位較明確;而雜積屬複合病機,病勢纏綿,治療上更需辨明標本緩急。
(註:積證相關內容可參考《諸病源候論·癥瘕病諸候》及《醫林改錯》對瘀血致積的論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