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雜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雜痢
雜痢為中醫痢疾之一類,以痢下物色澤雜亂不定為主要特徵。其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書中記載:「雜痢謂痢色無定,或水谷,或膿血,或青或黃,或赤或白,變雜無常,或雜色相兼而痢也。」描述其排泄物或夾雜未消化水穀,或夾膿血,色澤可現青、黃、赤、白,甚或數色相兼,變化無端。後世醫家亦將其歸類於「五色痢」範疇,二者病機相近。
病因病機
雜痢之形成,多因飲食失節、冷熱不調,損傷脾胃,致胃氣虛弱,運化失常。《諸病源候論》指出:「皆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胃氣虛,故變易。」其病機可分以下幾類:
- 熱邪蘊結:若感受暑濕熱邪,或恣食辛辣厚味,熱毒內蘊腸道,灼傷血絡,則痢下物多呈黃赤,甚則化腐成膿,轉為膿血。
- 寒邪內侵:過食生冷或外感寒邪,寒凝腸胃,氣血運行不暢,則痢下色白;若寒甚傷陽,血行凝滯,可轉為青黑。
- 虛損夾雜:脾胃虛弱,升降失司,清濁不分,水穀與穢濁並下,故排泄物可見未消化食物殘渣,色澤混雜不定。
臨床表現
雜痢之症狀除痢下物色澤多變外,常伴隨以下特徵:
- 糞質異常:或如稀水,或夾黏凍膿血,或混雜未化水穀,氣味腥臭或酸腐。
- 兼證差異:
- 熱證者多見身熱、口渴、小便短赤、肛門灼熱。
- 寒證者常見肢冷畏寒、腹痛綿綿、喜溫喜按。
- 病程纏綿:因正虛邪戀,易反覆發作,時輕時重。
辨證論治
治療雜痢需根據其寒熱虛實辨證施治:
- 熱毒熾盛證: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痢,選用白頭翁湯、芍藥湯加減。
- 寒濕凝滯證:治宜溫中散寒、化濕止痢,方用胃苓湯或附子理中丸合桃花湯。
- 脾胃虛弱證:治宜健脾益氣、和胃化濕,可用參苓白朮散加減;若久痢傷陰,可配合駐車丸滋陰止痢。
與五色痢之關係
後世所稱「五色痢」,多指痢下物呈青、赤、黃、白、黑五色相雜,病情多屬危重,常見於虛勞久痢或臟腑敗損之證。《醫宗金鑒》提及:「五色痢者,五色膿血相雜而下也。」其治法除調理脾胃外,更需注重固澀扶正,如真人養臟湯、烏梅丸等方劑。雜痢與五色痢雖有相似之處,然前者涵蓋範圍較廣,後者多偏重於虛損重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