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雜醫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雜醫科
歷史沿革
雜醫科為元代醫學十三科分類之一,專司雜病治療。元代官制醫學教育中,醫學生除研習《素問》、《難經》、《神農本草》等經典外,更需精熟《聖濟總錄》八十三卷及《傷寒論》,奠定其理論與臨床基礎。此分科反映當時醫家對疾病分類的系統化思維,亦凸顯雜病在中醫學體系中的地位。
學術內涵
- 經典基礎
- 《素問》《難經》:奠定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理論框架,為辨治雜病之根本。
- 《神農本草》:掌握藥性配伍,針對雜病複雜病機調配方劑。
- 《聖濟總錄》:宋代官方醫典,收錄大量雜病證治,涵蓋內外婦兒諸科,提供豐富驗方與治法。
- 《傷寒論》:雖以外感為主,其六經辨證思維亦貫穿雜病治療,如太陰脾虛、少陰腎衰等內傷雜症。
-
雜病範疇
雜醫科所謂「雜病」,泛指非外感熱病之內傷疾患,涵蓋:- 臟腑失調:如脾胃虛弱、肝氣鬱結、心腎不交等。
- 氣血津液病:水腫、痰飲、血瘀、消渴等。
- 經絡肢節病:痹證、痿證、痛風等。
- 情志病:鬱證、驚悸、不寐等,皆屬「七情內傷」範疇。
臨床特色
-
辨證體系
雜醫科承襲內科辨證精髓,以「八綱辨證」為綱,結合「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分析病位、病性。如《金匱要略》以「胸痹」「虛勞」等病名歸類雜病,奠定後世辨治準則。 -
治法多樣
- 內治法:重視方劑加減,如補中益氣湯調理脾虛氣陷、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
- 外治法:配合針灸、推拿、熨烙等,如痹症常用艾灸溫通經絡。
- 導引調攝:強調「治未病」,透過五禽戲、呼吸吐納等養生法防病於先。
與其他分科之關係
元代十三科中,雜醫科與「大方脈」(成人內科)部分重疊,但更專注於慢性病、多系統病變的綜合調治。其與「風科」(中風專科)、「瘡腫科」等互為補充,體現中醫「整體觀」下對疾病分類的細緻化。
現代意義
雜醫科雖為古代分科名稱,然其治療理念仍深刻影響當代中醫內科學。今之「中醫內科」即延續其範疇,且現代醫學模式轉向多重慢性病共病管理,更呼應雜醫科「整體辨治」之核心思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