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再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再傳」的詳細解析

概念溯源

「再傳」一詞源自《傷寒論》經典理論,係指傷寒病邪在六經系統內傳變之特殊病理過程。此概念最早見於張仲景《傷寒論》所述之六經傳變規律,並經後世醫家如成無己、張隱庵等深入闡發,成為傷寒傳變學說之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定義

在中醫傷寒理論體系中,「再傳」具有兩層核心涵義:

其一:傷寒病邪以每日傳變一經之速度,自太陽經依序傳至厥陰經,若循環一周(六日)後,病證仍未痊癒,至第七日病邪再度傳回太陽經之特殊傳變形式。此種「六經周而復始」之病理現象,體現了傷寒邪氣深重、正邪交爭劇烈之病機特點。

其二:泛指傷寒病邪由一經向另一經傳變之動態過程,其範圍較廣,包含所有循經傳變之病理現象。

病理機制

六經循環再傳

根據《素問·熱論》所載:「傷寒一日,巨陽受之……六日厥陰受之」,確立了傷寒病循六經次序傳變之基本模式。當病邪完成六經傳變後仍未解,則進入「再傳」階段,此時病邪性質與初期有所不同:

  1. 邪氣性質改變:多轉化為「伏邪」,與正氣形成膠著狀態
  2. 病位深淺變化:由初期之表證轉為深層次之裡證
  3. 氣血耗損加劇:反覆傳變導致正氣明顯虧虛

循經傳變再傳

不同經脈間之傳變存在特定規律,主要體現形式包含:

  • 表裡相傳:如太陽傳少陰,陽明傳太陰
  • 生剋傳變:根據五行生剋關係,如太陽(寒水)傳太陰(濕土)
  • 越經傳變:不按六經次序,跳躍式傳變,多因正氣虧虛或誤治所致

辨證特點

  1. 臨床表現:再傳階段多見虛實夾雜之證,典型表現包含:

    • 反覆發熱,熱型不規則
    • 多經合病症候並見
    • 神志症狀較為明顯
    • 舌象多呈少津或有瘀斑
    • 脈象多見沉細或弦緊
  2. 證型演變:隨再傳次數增加,常可見:

    • 初期:太陽證復現,但夾雜少陽或陽明見證
    • 中期:三陰證候逐漸顯著
    • 後期:多呈厥陰寒熱錯雜之複雜證候

治療原則

針對再傳病證,歷代醫家提出以下治療準則:

  1. 扶正祛邪並重:強調「護胃氣、存津液」
  2. 辨明傳變層次:依據邪正盛衰決定攻補比例
  3. 活用經方:常以柴胡劑、附子劑等複合運用
  4. 調整傳變趨勢:通過用藥引導病邪由裡出表

理論發展

明清時期,溫病學派對「再傳」理論有所補充:

  • 吳又可提出「邪伏膜原」概念,解釋某些反覆傳變之病機
  • 葉天士發展「衛氣營血」傳變學說,補充六經再傳理論之不足
  • 吳鞠通結合三焦辨證,闡述溫病反覆傳變之規律

此理論體系深刻影響後世對慢性感染性疾病、自體免疫性疾病之認識與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