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再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再經

在《傷寒論》的理論體系中,「再經」是一個重要的概念,用以描述太陽病未癒後,病邪可能進一步傳變至其他經脈的病理過程。此概念不僅涉及病機轉化,亦與治療策略密切相關,值得深入探討。

再經的定義與病機

「再經」一詞首見於《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此處指出,太陽病若在七日後未自癒,病邪可能繼續傳變至他經,稱為「再經」。

傳統解釋主要有兩種觀點:

  1. 傳至陽明經
    《醫宗金鑒》提出:「再者,再傳陽明經也。謂其邪已傳經盡,熱盛不衰,欲再轉屬陽明故也。」此說認為,太陽病邪未解,陽氣亢盛,可能直接從太陽傳入陽明經,導致病勢加重。
  2. 日傳一經後循環傳變
    《註解傷寒論》則認為:「傷寒自一日至六日,傳三陽三陰經盡,至七日當愈。……若七日不愈,則太陽之邪再傳陽明。」此說是基於「日傳一經」理論,即病邪一日傳一經,六日傳遍六經後,七日又從太陽重新開始循環。

再經與傳經的關係

「再經」與「傳經」概念相關,但略有區別:

  • 傳經:泛指病邪循經脈傳變,包括順傳(如太陽→陽明→少陽)、逆傳等模式。
  • 再經:專指太陽病病程延續後,病邪的第二次傳變,尤其強調從太陽經進入陽明經的可能性。

此外,《傷寒論》尚有「過經」一說,指病邪完全離開原本的經脈,與再經的病邪未盡而續傳有所不同。

治療再經的原則

張仲景提出「針足陽明」以阻斷再經的治法,其理論基礎在於:

  • 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針刺足陽明(如足三里穴)可調和氣血,增強抗邪能力。
  • 預先截斷病勢,防止邪入陽明化熱成實,避免病情複雜化。

後世醫家亦主張可視證候選用方藥:

  • 若見陽明初熱,可考慮白虎湯清解。
  • 若兼太陽表證未罷,可用桂枝加葛根湯雙解表裡。

再經的臨床意義

再經理論體現了《傷寒論》「治未病」的思想,強調早期干預以防止傳變。臨床上觀察病程七日以上的太陽病時,需警覺是否出現:

  • 口渴、汗出增多(陽明熱象)
  • 發熱不退、脈象轉洪大
    等陽明經證候,及時調整治法。

此概念對後世溫病學說的「逆傳心包」等理論亦有啟發,顯示六經辨證對外感病演變規律的深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