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再逆」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再逆
定義
「再逆」為中醫治療學術語,指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醫者重複犯下錯誤,導致患者病情因誤治而進一步惡化。此概念源於《傷寒論》,強調誤治不僅未能糾正疾病,反而加重病勢,甚至危及生命。
典籍出處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明確記載:「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意指初次誤治(一逆)或可拖延病情,但若再次誤治(再逆),則可能加速病情惡化,縮短患者壽命。此段經文揭示了誤治的累積效應,突顯中醫對治療精準度的重視。
病理機制
從中醫理論分析,「再逆」的後果與人體正氣、邪氣平衡密切相關:
- 正氣耗損:誤治如過用汗、吐、下法等,可能過度消耗氣血津液,削弱正氣抗邪能力。
- 邪氣深伏:錯誤治療可能驅邪不盡,反使邪氣內陷,病勢由表入裏,或從三陽傳入三陰,加重病情。
- 經絡氣機紊亂:如誤用火法(艾灸、火熏)於熱證,可能劫傷陰液,導致陽亢陰虧,氣機逆亂。
臨床表現
「再逆」後常見證候包括:
- 太陽病誤治:發汗過度可能轉為亡陽或陰傷,出現四肢厥冷、煩躁、口渴等。
- 陽明病誤下:本應清解,反用攻下,可致熱結旁流或協熱下利。
- 少陰病誤火:陰虛火旺者誤用溫灸,可能引發咯血、痙厥等津枯火熾之象。
理論延伸
「再逆」與「壞病」概念相關。《傷寒論》提及「壞病」指因誤治導致原病機改變,需重新辨證。而「再逆」更強調誤治的連續性,反映醫者未及時修正治療策略的嚴重後果。歷代醫家如柯琴、尤在涇亦註解此條,指出誤治次數與預後不良的關聯性。
綜論
「再逆」作為中醫警示性術語,體現了「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強調治療需隨證調整,避免固守單一治法。其理論基礎植根於六經傳變與正邪消長,至今對臨床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