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攢牙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攢牙疳

定義與別稱

攢牙疳,又稱攢齒疳、鑽牙疳,屬於中醫外科疾病範疇,首見於清代醫家所著《喉科杓指》卷三。此病主要表現為牙齦及其周圍組織的潰爛性病變,多發於牙齒間隙處,因其病變特徵如同「攢聚」於牙齒周圍而得名。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攢牙疳的發病機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 胃火上炎:過食辛辣厚味,脾胃積熱,循經上攻牙齦,腐蝕肌肉而成疳。
  2. 陰虛火旺:腎陰不足,虛火內生,上灼牙齦,導致局部腐壞。
  3. 濕熱蘊結:脾失健運,濕濁內生,鬱久化熱,濕熱之邪循經上行,薰灼牙齦。
  4. 毒邪侵襲:外感風熱邪毒,或穢毒之氣內侵,蘊結於牙齦。
  5. 氣血虛弱:久病體虛,氣血不足,牙齦失養,易為邪氣所侵。

臨床表現

本病主要特徵包括:

  1. 牙齦病變:初期牙齦紅腫疼痛,繼而出現潰瘍,常呈多發性,潰瘍邊緣不整齊,底部有灰白色或黃色腐肉。
  2. 口臭嚴重:伴隨明顯口氣腥臭,唾液增多,黏稠如絲。
  3. 出血傾向:牙齦觸之易出血,甚至可自行滲血。
  4. 牙齒症狀:牙齒鬆動,或有蛀牙表現,疼痛常放射至頭面部。
  5. 全身症狀:可能伴有發熱、口渴、便秘等陽明實熱之象,或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陰虛表現。

辨證分型

根據中醫理論,攢牙疳可分為以下證型:

  1. 胃火熾盛型

    • 主症:牙齦紅腫疼痛劇烈,潰爛面積較大,口臭明顯
    • 兼症:口渴喜冷飲,大便乾結,小便短赤
    • 舌脈:舌紅苔黃厚,脈洪數
  2. 陰虛火旺型

    • 主症:牙齦潰爛邊緣略紅,疼痛不甚劇烈但纏綿難愈
    • 兼症:口乾欲飲不多,五心煩熱,腰膝痠軟
    • 舌脈:舌紅少苔或有裂紋,脈細數
  3. 氣血兩虛型

    • 主症:牙齦潰瘍色淡,經久不愈,疼痛輕微
    • 兼症:面色萎黃,神疲倦怠,氣短懶言
    • 舌脈: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弱
  4. 濕熱蘊結型

    • 主症:牙齦潰瘍伴滲液,邊緣水腫明顯
    • 兼症:口中黏膩感,胸脘痞悶,納呆
    •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攢牙疳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基本治則,應根據不同證型辨證施治:

  1. 胃火熾盛型

    • 治法:清胃瀉火,涼血解毒
    • 代表方劑:清胃散加減(升麻、黃連、當歸、生地、丹皮等)
  2. 陰虛火旺型

    • 治法:滋陰降火,養血生肌
    • 代表方劑:知柏地黃丸合玉女煎加減
  3. 氣血兩虛型

    • 治法:補氣養血,托毒生肌
    • 代表方劑:八珍湯合托里消毒散加減
  4. 濕熱蘊結型

    • 治法:清熱利濕,和營解毒
    • 代表方劑:甘露消毒丹合五神湯加減

外治法

中醫治療攢牙疳除內服藥物外,還重視外治法的應用:

  1. 含漱法:常用黃柏煎湯、銀花露等清熱解毒之品漱口

  2. 外敷法:可選用冰硼散、錫類散等散劑直接吹敷患處
  3. 針刺法:取合谷、內庭等穴位以瀉熱解毒
  4. 放血療法:刺少商、商陽等穴位出血以瀉熱毒

與現代醫學相關性

攢牙疳在中醫理論體系中的描述與現代醫學的某些口腔疾病有相似之處:

  1. 急性壞死性潰瘍性齦炎:與胃火熾盛型攢牙疳的臨床表現較為相似
  2. 慢性牙周炎:與氣血虛弱型攢牙疳的纏綿難愈特徵有相通之處
  3. 口腔潰瘍:特別是複發性阿弗他潰瘍,與陰虛火旺型攢牙疳有類似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