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病取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病取原
概念溯源
臟病取原乃針灸治療之重要取穴法則,其理論淵源可追溯至《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明確記載:「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確立了五臟疾患與原穴之治療對應關係。此理論建立於中醫經絡學說基礎之上,認為原穴為臟腑元氣輸注、留止之部位,最能反映五臟功能狀態。
理論基礎
原穴之所以能主治臟腑疾患,其機理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
- 元氣輸注:原穴為臟腑原氣所經過與留止之要穴,《難經·六十六難》指出:「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五臟之原氣皆發源於此,並輸注於各經原穴。
- 經氣會聚:原穴為十二經脈在四肢部經氣彙聚之重要樞紐,《靈樞》稱其為「十二原出四關,四關主治五臟」,強調其對臟腑功能的調節作用。
- 診治一體:原穴除治療外,更具診斷價值。《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同時可通過按壓原穴察知臟腑病變。
臨床應用
五臟原穴具體取用如下:
- 心臟疾患:取手少陰心經之神門穴,此穴為心氣轉輸之所,主治心悸、怔忡、失眠等症。
- 肝臟疾患:取足厥陰肝經之太衝穴,此穴具疏肝理氣、平肝息風之效,主治脅痛、眩暈、鬱證等。
- 脾臟疾患:取足太陰脾經之太白穴,此穴能健脾化濕、和胃調中,主治腹脹、泄瀉、食慾不振等。
- 肺臟疾患:取手太陰肺經之太淵穴,此穴可宣肺平喘、理氣化痰,主治咳嗽、氣喘、胸悶等。
- 腎臟疾患:取足少陰腎經之太溪穴,此穴具滋腎填精、溫陽利水之功,主治腰痠、耳鳴、水腫等。
學術發展
後世醫家在《內經》理論基礎上對臟病取原有進一步發展。明代《針灸大成》特別強調原穴治療五臟病的效果,提出「五臟有疾,當針其原」之說。臨床上除單取原穴外,尚有以下變化:
- 原絡配穴:取病經原穴配表裡經絡穴,如肝病取太衝配光明。
- 俞原配穴:取背俞穴與原穴相配,如腎病取腎俞配太溪。
- 原合配穴:取原穴與合穴相配,加強調氣作用。
臟病取原之法不僅應用於針刺治療,在艾灸、穴位按壓等療法中也廣泛運用,成為中醫外治法調治臟腑功能之重要手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