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毒

臟毒為中醫病名,首見於《聖濟總錄》第一百四十三卷,指因臟腑功能失調,積毒內蘊所致的一類病證。其概念涵蓋多重病症,主要分述如下:

一、臟中積毒所致痢疾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將臟毒歸於「滯下門」,指出「臟毒即是臟中積毒」。此類臟毒多因飲食不節、濕熱蘊結,或情志失調、氣機郁滯,導致毒邪蓄積於腸腑,症見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赤白,甚則膿血夾雜。其病機與濕熱毒邪搏結於大腸有關,與「腸風」並列,二者皆屬痢疾範疇,然臟毒偏重於臟腑積毒。

二、內傷積久所致便血

《醫學入門》卷五云:「自內傷得者曰臟毒,積久乃來,所以色黯,多在糞後,自小腸血分來也。」此類臟毒因長期飲食勞倦、脾虛濕熱蘊結,或氣滯血瘀,毒邪內生,久積而發。其臨床特徵為:

  • 便血特點:便後下血,血色污濁暗紅,血與糞便分離
  • 兼症:胃納不振、身疲乏力、舌苔黃膩、脈濡數
  • 病機:濕熱毒邪蘊結小腸血分,傷及腸絡

治法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常用方劑包括:

  • 槐花散:清腸涼血,適用於腸風臟毒便血
  • 臟連丸:清熱燥濕,專治臟毒下血
  • 黃連解毒湯:瀉火解毒,治三焦熱盛
  • 清胃散:清胃涼血,若兼胃熱者可選用
  • 防風黃芩丸:祛風清熱,用於腸風臟毒混合證

三、肛門腫硬類似痔漏之證

《血證論》卷四指出:「臟毒者,肛門腫硬,疼痛流血,與痔漏相似。」此類臟毒表現為肛門局部腫痛、硬結,伴隨出血,與痔瘡、肛瘻等症狀相似,然其病因多與臟腑毒熱下注肛門有關。此類證候多因:

  • 嗜食辛辣厚味,濕熱下注
  • 情志失調,氣滯血瘀化毒
  • 久坐久立,氣血運行不暢

治法除清熱解毒外,常配合活血散結、消腫止痛之品,如配合外治熏洗方(如苦參湯)以緩解局部症狀。

臟毒與相關病證鑑別

  1. 與腸風之別:腸風便血多「血清而色鮮」,病位在大腸氣分;臟毒便血則「血濁而色暗」,病位在小腸血分。
  2. 與痔瘡之別:痔瘡多屬局部脈絡瘀滯,臟毒則強調臟腑毒熱內生,下注肛門。

臟毒之辨證,需結合整體與局部症狀,審因論治,區分濕熱、脾虛、血瘀等不同證型,方能對證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