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毒下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臟毒下血,又稱臟毒便血,是因腸胃濕熱所致大便下血,多為污濁色暗之血。見《儒門事親》卷四。

《證治要訣.腸風臟毒》:「血清而色鮮者為腸風,濁而暗者為臟毒。」由腸胃濕熱鬱滯引起,主要症狀為大便下血,污濁色暗,胃納不振,身體疲乏,苔黃膩,脈濡數等。治宜清化濕熱,初起用調胃承氣湯加當歸,次用芍藥柏皮丸、黃連解毒丸。久不愈者,用防風黃芩丸。參見臟毒條。

臟毒下血的病因病機

臟毒下血的病因主要為腸胃濕熱,濕熱蘊結腸胃,阻礙氣血運行,導致大便下血。此外,脾虛、肝鬱、腎虛等因素也可導致臟毒下血。

臟毒下血的臨床表現

臟毒下血的主要症狀為大便下血,血色鮮紅或暗紅,質地粘稠,可伴有腹痛、腹脹、便秘、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

臟毒下血的診斷

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中醫四診,可以診斷為臟毒下血。

臟毒下血的治療

臟毒下血的治療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為主。常用方藥有調胃承氣湯、芍藥柏皮丸、黃連解毒丸等。

臟毒下血的預防

臟毒下血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飲食宜清淡,不宜吃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抽菸,不喝酒。
  3.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4.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