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毒下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毒下血

病證名
臟毒下血係指因腸胃濕熱蘊結,導致大便下血,其血色多污濁且晦暗。此症首見於《儒門事親》卷四,又稱「臟毒便血」。《證治要訣·腸風臟毒》區分「腸風」與「臟毒」之異:「血清而色鮮者為腸風,濁而暗者為臟毒。」可知臟毒下血以血色暗濁為主要特徵,與腸風之鮮紅血便有所不同。

病因病機
臟毒下血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或外感濕熱之邪,致使腸胃濕熱內蘊,鬱久化毒,灼傷腸絡,血溢脈外而發為便血。濕性黏滯,熱性迫血,濕熱相搏,故血濁色暗;濕邪困脾,脾胃運化失職,則見胃納不振、身體疲乏;苔黃膩、脈濡數皆為濕熱內蘊之象。

臨床表現

  • 主症:大便下血,血色暗濁,或夾黏液,或伴肛門灼熱感。
  • 兼症:胃納不佳、肢體倦怠、口苦黏膩、小便短赤。
  • 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辨證分型
臟毒下血屬中醫「便血」範疇,依病程與病性可分為:

  1. 濕熱壅盛型:病程較短,便血鮮明伴肛門灼痛,苔黃膩,脈滑數。
  2. 脾虛濕滯型:病程遷延,便血晦暗,兼見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方藥
治宜清熱化濕、涼血止血,並據病機演變分期論治:

  • 初期:濕熱熾盛,宜通腑泄熱,佐以和血,方用調胃承氣湯加當歸,以蕩滌腸胃積熱,兼顧養血和絡。
  • 中期:熱毒未清,側重清熱燥濕,選用芍藥柏皮丸(黃芩、黃柏、芍藥等)或黃連解毒丸,以涼血解毒、厚腸止痢。
  • 日久不愈:濕熱傷陰或兼氣虛,可予防風黃芩丸,疏風清熱、健脾攝血;若見脾虛濕困,則合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相關條目
本症與「腸風」、「赤痢」、「便血」等證有內在關聯,然臟毒下血特重濕熱瘀毒為患,臨床須詳辨血色、質地及全身證候,方能精準施治。古代醫家亦強調「臟毒」可泛指肛腸濕熱毒邪,除便血外,或見肛腫疼痛,當與痔瘡、肛癰等鑑別。

(以上內容基於中醫理論整理,所述方藥須依具體證候辨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