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度

臟度為中醫診法重要衡量標準之一,與脈度、肉度、筋度、俞度並列,屬「診有十度」範疇,出自《黃帝內經》。其理論主要記載於《靈樞》之〈本臟〉、〈胃腸〉、〈平人絕谷〉諸篇,並於《素問·方盛衰論》明確提出,為古典中醫評估臟腑功能狀態與形質特徵的重要依據。

臟度理論淵源

臟度一詞源於先秦醫家對人體臟腑形態與功能的系統觀察,其核心思想強調「以度應臟」——即通過特定測量與評估方法,判斷五臟六腑之大小、堅脆、位置及功能盛衰。《靈樞·本臟》詳述五臟「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等生理特徵,並揭示其與個體體質、疾病傾向之關聯,如「五臟皆小者少病,苦燋心,大愁憂;五臟皆大者緩於事,難使以憂」等,體現「形神一體」的中醫整體觀。

臟度臨床內涵

  1. 形態度量

    • 《靈樞》記載透過體表解剖標誌推測內臟位置與體積。如〈平人絕谷〉論腸胃長度與容量:「胃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反映古人通過屍體解剖結合活體推論建立臟器形態標準。
  2. 功能盛衰

    • 臟度不僅指實質臟器,更涵蓋功能系統狀態。《靈樞·本臟》提出「五臟者,固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二十五變」之說,將五臟功能強弱與情志、抗病能力相聯繫。如「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顯示臟度推斷可結合外候徵象。
  3. 經絡俞合

    • 《靈樞·經脈》載臟腑與經脈流注關係,臟度評估常配合十二原穴、背俞穴觸診。如〈背俞〉篇言:「五臟之俞出於背者……皆挾脊相去三寸所」,透過按壓背俞穴反應可輔助判斷相應臟腑虛實。

臟度與體質辨識

古典臟度理論實為早期體質學說雛形。《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根據臟腑特質將人分型,如「木形之人……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於事」,此類描述融合形態特徵與心理行為模式,體現「形與神俱」的辨識思路。

臟度於後世發展

明清醫家將臟度概念延伸運用:

  • 張景岳《類經》註解臟度為「五臟之度量」,強調其與先天稟賦關係。
  •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透過形體瘦削、臟器下垂等徵象判斷「臟真薄弱」,發展出「調形以養臟」治法。
  • 王清任《醫林改錯》雖重解剖實證,仍遵循《內經》臟度框架論述臟腑病機。

臟度作為中醫特色診斷維度,至今於體質辨識、臟象研究及針灸配穴等領域仍具指導價值,其「內臟-體表-功能」三位一體的辨證模式,持續影響現代中醫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