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得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得位
定義
「得位」為中醫運氣學說之術語,意指五運六氣運行至其當令之時位,氣運得其所宜,能量得以充分發揮。《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夫所複者,勝盡而起,得位而甚,勝有微甚,複有多少。」此處「得位」強調氣運復甦時,若逢其本氣所主之時,則作用更為顯著。
理論基礎
- 運氣學說之核心
中醫運氣學說以天干地支為框架,結合五行(木、火、土、金、水)與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推演自然氣候變化對人體之影響。「得位」即為氣運與時位相合之狀態,如木氣逢春、火氣逢夏,皆屬得位。 - 時位與氣盛
「位」指時間與空間之定位,如四季、六氣主客加臨之時。當某氣運值其當令時節(如少陰君火主小滿至大暑),則其氣「得位」而盛,對人體生理病理之影響亦隨之增強。
臨床意義
- 病理機轉
若邪氣「得位」,則病勢加劇。例如,濕土之氣逢長夏得位,則濕邪致病力增,易現脘痞、泄瀉等症;反之,若正氣得位(如人體陽氣逢午時),則抗病能力提升。 - 治療應用
運氣理論中,針藥調理常需考量氣運「得位」與否。如《內經》提出「司歲備物」,強調採集得歲氣之藥材(如厥陰風木之年取柴胡類風藥),因其氣味厚、藥效專,即為「得位」之應用。
古籍佐證
- 《類經》釋「得位而甚」:「復氣之發,值其本位之時,則力尤甚也。」
-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論五鬱之發,亦提及氣運「待時而作」,與「得位」概念相通。
現代詮釋
當代研究運氣學者,將「得位」延伸為氣候、物候與人體生理節律之同步性。例如,心火應夏,若夏季心氣得位,則血脈暢通;反之,若心火失位(如冬令反溫),則易擾動心神。
此概念體現中醫「天人相應」思想,強調人體與自然時序之動態平衡,為運氣理論中判斷氣盛衰、病機進退之重要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