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腑驚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腑驚證
臟腑驚證為中醫兒科病證名,屬驚風範疇,以臟腑功能失調為主要病機,並依臟腑特性表現相應驚風症狀。此證首見於《小兒病源方論》,以五臟六腑為綱,分類描述小兒驚風之臨床特徵,反映中醫「臟象學說」與「整體辨證」之核心理念。

臟腑驚證分型與證候

  1. 肝驚

    • 證候:目赤、糞色青綠。
    • 病機:肝主風木,開竅於目,其色青。風熱內擾肝經,上攻目竅,下迫腸腑,故見目赤便青。
  2. 膽驚

    • 證候:面色青白(面部青紫兼蒼白)。
    • 病機:膽與肝相表裏,主氣機升降。膽氣受驚,升降失司,氣血不榮於面,故面青下白。
  3. 心驚

    • 證候:面頰及唇色紅赤。
    • 病機:心主血脈,其華在面。心火亢盛或熱擾神明,血熱上湧,故面赤。
  4. 小腸驚

    • 證候:夜啼不止,持續至天明。
    • 病機:小腸與心相表裏,主泌別清濁。心熱下移小腸,蘊而生煩,小兒神志不寧,故夜啼。
  5. 脾驚

    • 證候:手足心熱(五心煩熱)、乾嘔。
    • 病機: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失健運,陰虛內熱,虛火擾動,故見五心熱;胃氣上逆則乾嘔。
  6. 胃驚

    • 證候:腹脹、不欲飲食。
    • 病機:胃主受納,以降為和。驚嚇導致胃氣上逆,腐熟無力,故腹脹厭食。
  7. 肺驚

    • 證候:氣喘、頻頻飲水。
    • 病機:肺主宣發肅降,為水之上源。肺氣受驚,宣降失常,津液不布,故喘促渴飲。
  8. 大腸驚

    • 證候:喉中痰鳴有聲。
    • 病機:大腸主傳導糟粕,與肺相表裏。肺氣不暢,津聚成痰,痰阻氣道,故喉中痰鳴。
  9. 腎驚

    • 證候:睡中磨牙(齘齒)。
    • 病機:腎主骨生髓,齒為骨之餘。驚恐傷腎,虛風內動,筋脈失養,故夢中齘齒。
  10. 三焦驚

    • 證候:睡中突然驚醒哭鬧。
    • 病機:三焦為氣機水道之通路,驚嚇導致三焦氣機逆亂,水火不交,神魂不寧而夜驚。

中醫理論基礎

臟腑驚證之分類,體現「五臟藏神」理論。《靈樞·本神》云:「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小兒神氣未充,若受外驚或內傷,易致臟腑氣機紊亂,神魂不守,發為驚證。此證既含實證(如心火、肝風),亦涉虛證(如脾陰虛、腎虛風動),須結合四診細辨。

歷史源流

《小兒病源方論》以臟腑歸納驚風,為後世兒科驚風辨證提供重要參考。明代《幼科發揮》進一步闡發,提出「急驚屬肝,慢驚屬脾」之說,與臟腑驚證互為補充,豐富了小兒驚風的辨治體系。

臟腑驚證之論述,不僅反映中醫對小兒體質與病理特點的認識,亦展現「同病異治」之辨證思維,臨床須結合臟腑生理特性與病機傳變,方能精準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