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腑相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腑相合詳述

臟腑相合為中醫生理學重要理論,指臟與腑之間經由經絡、氣血、陰陽表裏等關係,形成相互配對、功能協調的整體聯繫。此理論源自《黃帝內經》,具體闡述五臟(心、肝、脾、肺、腎)與六腑(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間的對應配伍,並通過經脈氣血互通,實現「臟行氣於腑,腑輸精於臟」的生理協作關係。

以下分述臟腑相合之配屬及其功能聯繫:


一、心與小腸相合

  • 生理關係:心主血脈,小腸主受盛化物,二者經由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互絡屬。心陽溫煦小腸,助其分別清濁;小腸吸收水穀精微上輸於心,化生心血。
  • 病理影響:心火熾盛可下移小腸,致小便短赤灼痛;反之,小腸積熱亦可上擾心神,見煩躁、舌瘡等症。《靈樞·本臟》言:「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提示小腸功能異常可反映於脈象變化。

二、肺與大腸相合

  • 生理關係:肺主宣發肅降,大腸主傳導糟粕,二者通過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聯。肺氣下降助大腸傳導,大腸通暢則肺氣不壅。
  • 病理影響:肺氣虛弱可致大腸傳導無力(便祕);肺熱壅盛則大腸燥結。反之,大腸實熱可上攻於肺,引發咳喘。《靈樞》稱「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臨床可見皮膚病變(如痤瘡)與大腸積滯相關。

三、脾與胃相合

  • 生理關係: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二者以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裏。脾升胃降,共司中焦氣機升降,為氣血生化之源。
  • 病理影響:脾虛失運則胃納不振(食少腹脹);胃氣不降反逆(噯氣嘔吐)亦可礙脾升清。故《靈樞》云:「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肌肉萎弱多與脾胃虛弱相關。

四、肝與膽相合

  • 生理關係:肝主疏泄,膽儲藏排泄胆汁,二者藉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互為表裏。肝之疏泄助膽汁分泌,膽氣通降則肝氣條達。
  • 病理影響:肝鬱可致膽汁疏泄不暢(脅痛、口苦);膽火上炎則引發肝陽上亢(頭暈目赤)。《靈樞》載「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肝膽失和常見筋脈拘急或弛縱。

五、腎與膀胱、三焦相合

  • 生理關係
    • 腎合膀胱: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絡。腎陽氣化膀胱水液,膀胱開闔有度則腎精不泄。
    • 腎合三焦:三焦為「決瀆之官」,通行元氣與水液,賴腎氣溫煦推動(《內經》後世補充心包絡合三焦)。
  • 病理影響:腎虛氣化不及則小便不利或失禁;三焦水道不利可致水腫。如《靈樞》所述:「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腎陽不足者常見腠理不固、畏寒等症。

理論延伸:臟腑相合之陰陽表裏觀

臟屬陰、腑屬陽,臟腑相合體現「陰陽互根」與「表裏互通」:

  1. 經脈聯屬:相合臟腑的經脈互相絡屬,氣血互通。
  2. 功能協調:臟主藏精,腑主傳化,臟氣行於腑,腑精歸於臟。
  3. 病變互傳:如肺閉則大腸壅,膽鬱則肝滯,臨證需臟腑同調。

臟腑相合理論不僅闡明生理聯繫,亦為辨證施治(如「通腑以清肺」、「瀉小腸以導心火」)奠定基礎,充分展現中醫整體觀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