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腑之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腑之風
定義
臟腑之風乃中醫病理名詞,指風邪內犯五臟六腑所導致的病證。此概念源出《黃帝內經》,《素問·風論》明確記載:「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府之風。」意指外感風邪透過臟腑之俞穴內傳,侵擾臟腑功能而引發的證候群。
病因病機
臟腑之風的形成,主要涉及以下機制:
- 俞穴受邪:風邪趁正氣虛弱之際,由體表俞穴侵入相應臟腑
- 經絡傳變:風邪循經脈內傳,深入臟腑
- 外風引動內風:外感風邪誘發肝風內動,形成內外合邪之勢
- 氣血失和:風擾氣機,導致臟腑氣血運行紊亂
臨床表現
臟腑之風的症狀因受累臟腑不同而異:
心風
- 舌強語謇
- 心悸怔忡
- 神識昏蒙
- 面赤如妝
肝風
- 頭目眩暈
- 肢體震顫
- 脅肋脹痛
- 易怒煩躁
脾風
- 腹滿腸鳴
- 肌肉瞤動
- 食慾異常
- 四肢懈怠
肺風
- 咳嗽氣逆
- 鼻塞聲重
- 皮膚燥癢
- 汗出異常
腎風
- 腰脊強痛
- 耳鳴耳聾
- 二便失常
- 骨節酸楚
證候分類
根據病程長短與病性差異,臟腑之風可分為:
- 外感臟腑風:多屬實證,起病急驟,常伴表證
- 內傷臟腑風:多屬虛中夾實,病程纏綿,易反覆發作
治則治法
中醫治療臟腑之風遵循以下原則:
- 祛風通絡:選用防風、羌活、白芷等藥物
- 調和臟腑:根據受累臟腑選擇相應歸經藥物
- 標本兼治:針對風邪與臟腑功能失調同步調理
- 經絡俞穴:配合針灸療法,取臟腑背俞穴與原穴
歷史淵源
關於臟腑之風的記載,除《素問·風論》外,《難經》與《諸病源候論》亦有所發揮。明代醫家張景岳於《景岳全書》中提出:「風邪中人,各隨其臟腑之虛而客之。」強調正氣虧虛是臟腑受風的內在基礎。歷代醫家對此證的認識不斷深化,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相關概念辨析
臟腑之風有別於單純外風證與內風證:
- 與外風區別:不僅有表證,更見明顯臟腑功能失調
- 與內風區別:多由外邪引發,具內外合病特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