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寒腹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寒腹脹
證名:臟寒腹脹,屬中醫腹脹證型之一,因臟腑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氣機凝滯所致。此病機多因先天稟賦不足,真陽素虛,或後天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外感寒邪,以致臟氣虛寒,陽不化氣,陰寒痞塞於中焦,氣血運行受阻,遂生腹脹。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四肢不溫,甚則厥冷,小腹脹滿急迫,觸之冷硬如冰,喜溫拒按。二便方面,多見小便清長、頻數,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全身症狀可伴面色㿠白,唇口淡白無華,言語低微,精神倦怠,食慾不振,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遲或細弱。
病機分析:
- 陽虛寒凝:真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臟腑,尤其脾腎陽虛,導致中焦運化無力,濁陰不降。
- 氣滯不行:寒性收引,阻遏氣機,腑氣不通,故腹脹冷硬。
- 水濕內停:陽虛不能化氣行水,水濕停聚,加重腹滿,甚則下肢浮腫。
辨證分型與治法:
-
肝腎虛寒
- 主證:腹冷如冰,腰膝酸冷,夜尿頻多,或伴有陽痿滑精。
- 治法:溫補腎陽,散寒行滯。
- 方藥:金匱腎氣丸(肉桂、附子、熟地、山茱萸等)加減,佐以吳茱萸、小茴香暖肝散寒。
-
脾肺氣虛兼寒
- 主證:腹脹食少,言語低微,動則氣短,大便溏薄。
- 治法:溫中補虛,健脾益氣。
- 方藥: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為主,可加砂仁、陳皮理氣醒脾。
-
陰寒內盛,陽氣衰微
- 主證:四肢厥逆,冷汗自出,腹脹如鼓,脈微欲絕。
- 治法:回陽救逆,急溫裏寒。
- 方藥:四逆湯(附子、乾薑、炙甘草)急煎頓服,或配合灸法溫通經脈。
相關鑑別:
- 氣滯腹脹:以脹滿時輕時重、噯氣或矢氣後舒緩為特點,無明顯寒象,脈多弦。
- 濕熱腹脹:腹滿伴煩熱、口苦、大便黏滯,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積滯腹脹:多因飲食不化,脘腹痞硬,噯腐吞酸,與臟寒之虛冷不同。
古籍佐證:
《症因脈治》指出:「臟寒腹脹,四肢常冷,小腹堅硬,得熱則緩。」強調陰寒內結為病本。《景岳全書》亦云:「臟寒者,必以溫藥和之。」進一步闡明治療大法。此證與西醫學之慢性腸功能紊亂、腸麻痺等病有部分交集,然中醫辨治著重整體陽氣之調復。
(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未涉現代醫學建議及注意事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