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寒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寒瀉
臟寒瀉,又稱「臍寒瀉」,首見於明代王肯堂所著《證治準繩·幼科》一書。此症主要由於小兒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調養失當,導致脾腎陽虛,臟腑虛寒而發。
病因病機
臟寒瀉之根本病機在於脾腎陽氣不足。中醫理論認為,脾主運化,腎主二便,二者陽氣虛弱則水穀不化,瀉下清冷。病源可追溯於:
- 母體孕期過食生冷,損傷胎兒先天陽氣
- 產後護理不當,臍部受寒
- 乳母飲食寒涼,通過乳汁影響嬰兒
- 後天餵養失調,過食生冷瓜果
臨床表現
臟寒瀉具有以下典型症狀:
- 大便質地清稀,色淡不臭
- 腹瀉多在夜間或黎明時分加重
- 伴有四肢不溫,面色㿠白
- 小便清長,舌淡苔白
- 指紋色淡,脈沉遲
此與熱瀉之便色黃臭、肛門灼熱形成鮮明對比。
治療原則
臟寒瀉治療當以溫補脾腎、固澀止瀉為主:
-
內治法
- 主方:附子理中湯加減
- 常用藥物:炮附子、乾薑、白朮、人參、補骨脂、肉豆蔻
- 著名方劑:四神丸(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
-
外治法
- 臍部艾灸:取穴神闕,用隔薑灸法
- 敷臍療法:採用丁桂散(丁香、肉桂)研末敷臍
相關證候鑒別
在臨床辨證時,需與下列證候相區別:
- 脾虛瀉:病程較長,大便時溏時瀉,無明顯寒象
- 傷食瀉:有明確飲食不節史,大便酸臭,瀉後痛減
- 肝氣乘脾瀉:與情志相關,腹痛即瀉,瀉後痛減
臟寒瀉在中醫兒科典籍中多有記載,宋代《小兒藥證直訣》稱之為「冷瀉」,《幼科發揮》則描述為「瀉下清白,手足厥冷」,歷代醫家對此證候的認識不斷深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