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寒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臟寒瀉 出《證治準繩.幼科》。即臍寒瀉。詳該條。

臟寒瀉,又稱臍寒瀉,是小兒常見的病證。多因感受寒邪,或飲食不節,或過食生冷,或脾胃虛弱,寒邪內生,侵襲脾胃,使脾陽虛衰,運化失常,水谷不化,形成寒濕內停,下注腸道,引起大便清稀,色白,質稀,臭穢,或伴有腹痛、腹脹、食欲不振、四肢不溫等症狀。

臟寒瀉的治療,以溫中散寒,健脾利濕為主。可選用附子理中湯、小建中湯、四君子湯等。若伴有腹痛,可加用烏梅、木香、甘草等;若伴有腹脹,可加用陳皮、茯苓、白朮等;若伴有食欲不振,可加用山藥、白扁豆、蓮子等。

臟寒瀉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飲食要清淡,不宜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 注意合理作息,不要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
  4.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如果出現臟寒瀉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