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得守者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得守者生」中醫名詞詳解

「得守者生」一語出自《素問·脈要精微論》,為中醫診斷預後之重要準則,強調人體精氣神及臟腑功能能否固守內藏,與疾病轉歸密切相關。原文以「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為例,指出若膀胱失於固攝(失守),則小便失禁,預後不良;反之,若臟腑能維持封藏之職(得守),則生機可存。

理論基礎

  1. 臟象與藏泄功能
    中醫認為五臟主「藏精氣而不瀉」,六腑主「傳化物而不藏」。五臟之守,尤以腎為關鍵,因其主封藏,統攝精、水液、二便等。如《類經》所言:「五臟得守,則正氣猶存,病雖重可生。」若腎氣虧虛,膀胱失約(水泉不止),或肝不藏魂(夜寐驚狂)、脾不統血(便血崩漏),皆屬「失守」,預後較差。
  2. 氣機升降與神志表現
    《脈要精微論》提及「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描述氣虛失守時,患者語聲低微、斷續重複,反映心神失養。心藏神,若心氣內守,則神清語明;反之,氣脫神散,則為危候。

臨床應用

  • 精微物質的固攝
    如遺精、滑胎、自汗等症,多責之腎不藏精、衝任不固,治療以補腎固澀為法,如用金鎖固精丸、桑螵蛸散等,助其「得守」。
  • 臟腑功能的維繫
    慢性病見久瀉、遺尿等,需調補脾腎之陽(如四神丸),使水穀精微得以輸布、二便得控,即「得守」之體現。

與「失守」的辨證對比

「失守」常伴隨外泄之象:

  • 精氣外泄:如大汗淋漓、下利清穀。
  • 神志不斂:如鄭聲譫語、目睛上視。
    此類症狀多見於疾病晚期,正氣衰敗,如《靈樞》云:「五臟空虛,血氣離守,邪氣獨居,故為死候。」

「得守者生」不僅是病理機轉的概括,更體現中醫「重功能、貴內守」的整體觀,臨床需透過四診,細察臟腑氣機之守泄,以判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