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厥

概念源流

臟厥一詞首見於東漢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屬六經辨證中厥陰病範疇。其曰:「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此為臟厥。」明確指出了臟厥的核心病機與臨床特徵。

在後世醫家發展中,臟厥被歸屬於「厥證」的特殊類型。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將其與「肢厥」、「體厥」相區別,強調其病位深在臟腑之特點。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則進一步闡述了臟厥在溫熱病中的演變規律。

病機闡釋

臟厥的核心病機在於「臟陽衰微,氣血失溫」。其形成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1. 陽氣虛衰:由於先天稟賦不足、久病耗損或年老體衰,導致五臟陽氣(特別是心腎陽氣)嚴重不足。
  2. 寒邪內侵:外感寒邪直中三陰,或內傷生冷損傷脾陽,致使陰寒內盛,陽氣被遏。
  3. 氣血失和:陽氣衰微則氣化無權,血行遲滯,四肢百骸失於溫養。
  4. 陰陽格拒:病情深重時可出現真寒假熱之象,表現為內真寒而外假熱的複雜病理狀態。

臨床表現

臟厥具有以下典型症狀群:

  1. 厥冷特徵:四肢逆冷超過肘膝,甚則全身冰冷,皮膚觸之如冰,且久按不溫。
  2. 脈象變化:脈微欲絕或沉細無力,重按無根,反映陽氣極度衰微。
  3. 神志異常:可見躁擾不寧、煩躁無暫安時,此乃虛陽浮越之兆,與實熱煩躁有別。
  4. 全身症狀:面色晄白或晦暗,口唇青紫,息微語低,可能伴隨下利清穀、小便清白等裡寒徵象。
  5. 病程特點:多由一般厥證發展而來,呈現漸進性加重,常出現在疾病後期或危重階段。

鑑別診斷

臟厥需與下列證候相區別:

  1. 蛔厥:同見於《傷寒論》,以陣發性腹痛、吐蛔為特徵,厥冷程度較輕,且有時作時止的特點。
  2. 熱厥:雖四肢厥冷但胸腹灼熱,口渴引飲,小便黃赤,脈沉而有力,屬真熱假寒之證。
  3. 痰厥:多因痰濕阻遏氣機所致,常見喉中痰鳴、胸悶氣促等痰濕徵象。
  4. 氣厥:多由情志刺激引發,發作突然,可見呼吸急促、肢體強直等表現。

治療法則

臟厥的治療遵循「回陽救逆」大法,常用方劑包括:

  1. 四逆湯(《傷寒論》方):以生附子、乾薑、炙甘草組成,為回陽救逆代表方劑。適用於陽虛陰盛、四肢厥逆之證。
  2. 通脈四逆湯:在四逆湯基礎上加倍乾薑用量,增強溫通脈道之效,適合脈微欲絕之重證。
  3. 白通加豬膽汁湯:用於陰盛格陽之證,在回陽基礎上佐以鹹寒苦降之品,防陽藥被格拒。
  4. 附子理中湯:適用於脾胃陽虛為主之臟厥,具有溫中散寒、補氣健脾之效。

除內服藥物外,傳統療法尚包括:

  • 艾灸療法:選取關元、氣海、神闕等穴位,以隔薑灸或直接灸法溫補元陽。
  • 敷貼療法:以肉桂、吳茱萸等熱性藥物研末敷貼湧泉穴,引火歸元。

預後轉歸

臟厥作為危重證候,其發展可能呈現以下轉歸:

  • 若治療及時,陽氣來復,可見四肢漸溫、脈象漸起、神志轉清,此為佳兆。
  • 若厥逆加重,出現大汗淋漓、呼吸微弱、脈微欲絕,則為陽脫之危候。
  • 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陰陽格拒之象,表現為面赤如妝、煩躁不安等真寒假熱症狀。

臟厥的辨證在於把握陽氣衰微之本質,即使出現假熱之象,仍當以溫補為要,不可誤辨為熱證而妄用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