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脈
概念本源
臟脈一詞首載於《素問·熱論》:「治之各通其藏脈。」此乃臟腑經脈之統稱,揭示臟腑與經絡之密切聯繫。歷代注家對此解讀不一,然要義不離臟腑本經及其相屬脈象。
經脈涵義
五臟本經
臟脈初義指五臟所屬之經脈體系。《內經》明示五臟各有其經,如手太陰屬肺、足厥陰屬肝等。此說強調臟腑之氣血輸注通道,《靈樞·經脈》詳載其循行路線,形成臟腑-經絡-肢節之聯繫網絡。
三陰三陽經解
張志聰等注家擴其義為手足三陰三陽十二正經。蓋因陰經連臟,陽經絡腑,臟脈遂成經脈系統之代稱。此解突顯經脈體系之整體性,《針灸甲乙經》更闡明其「內屬腑臟,外絡肢節」之功用。
脈象內涵
真臟脈顯現
臟脈復指真臟之脈,乃臟氣敗露之危候。《素問·玉機真藏論》描述為「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等,反映五臟真氣外泄,無胃神根特徵。此脈現標誌臟氣衰微,生機將絕。
脈診辨臟法
歷代醫家發展臟脈辨識要點:
- 肝脈弦而柔和為常,勁急如新張弓弦為病
- 心脈洪大有序為平,躁疾散亂為危
- 脾脈緩和勻調為吉,弱而時斷為凶
- 肺脈浮澀短為正,虛大無根為逆
- 腎脈沉滑有力為佳,沉細欲絕為殆
生理病理聯繫
經氣盛衰表現
臟脈狀態直接反映臟腑機能:
- 經氣充盛則脈道通利,應指從容
- 邪客經脈則見異常搏動,《難經》所述「一脈十變」即此理
- 經氣衰竭則現真臟脈,如雀啄、屋漏等怪脈
標本辨證關係
臟脈變化體現疾病本質:
- 初病在經,脈多浮大滑數
- 久病及臟,脈見沉細結代
- 臟氣互傳,脈隨五行生克而變,如肝病見毛脈(肺剋肝)為逆
治療指導意義
調經治臟原則
《內經》「通其藏脈」蘊含治療大法:
- 針灸取本經俞募穴調臟氣
- 藥物歸經理論指導配伍,如柴胡入肝膽經
- 導引按蹻疏通經脈氣血
脈藥相應體系
歷代發展出脈象-藥味對應關係:
- 弦脈多用酸收(白芍)
- 洪脈常施苦降(黃連)
- 緩脈宜甘補(黃耆)
- 浮脈當辛散(麻黃)
- 沉脈須鹹軟(牡蠣)
臟脈之學貫穿中醫診療體系,上承《內經》藏象理論,下啟歷代脈法發展,實為連接臟腑生理與診斷治療之關鍵樞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