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氣

臟氣為中醫理論中之重要概念,具有多重內涵,主要可分為兩大面向:

一、五臟機能活動及其病理變化

臟氣首先指五臟(肝、心、脾、肺、腎)之生理機能,以及其失常所導致之病理狀態。中醫認為五臟不僅為解剖器官,更為人體功能系統之核心,臟氣之盛衰直接影響整體健康。《素問·臟氣法時論》詳述五臟與四時、五行之相應關係,指出五臟功能隨自然節律而變化,如「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腎主冬,脾主長夏」。

每臟之氣各有特性:

  • 肝氣主疏泄,調暢氣機,其病多見鬱滯或上逆。
  • 心氣推動血脈,主神明,虛則心悸,亢則煩躁。
  • 脾氣司運化,統攝血液,失調則生濕腫或失血。
  • 肺氣主宣降,通調水道,逆則咳喘,虛則氣短。
  • 腎氣藏精納氣,為先天之本,虧虛則髮墮齒搖。

二、五臟之五行屬性

臟氣亦指五臟與五行(木、火、土、金、水)之對應關係,此說源於《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五臟依五行生剋而互動:

  • 相生關係: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腎(水)生肝(木)。
  • 相剋關係: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腎(水),腎(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

臨床上,臟氣之「所不勝」(即克我之臟)於特定時令易使病情加重;反之,「所勝」(我克之臟)之時則有助病情緩解。例如:肝病逢秋(肺金克肝木)易甚,逢春(肝木得時)則起。

臟氣與整體觀

臟氣之運行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六腑、經絡、氣血津液相貫通。《黃帝內經》強調「五臟相通,移皆有次」,說明臟氣失調可傳變他臟,如肝氣犯胃、心腎不交等。此外,臟氣亦通過經絡聯繫體表,故內臟病變可反映於特定穴位或外部徵象(如舌脈變化)。

臟氣理論為中醫診療之基礎,辨識臟氣虛實、順逆,乃確定治則(如補瀉、溫清)之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