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腧,亦稱「臟輸」,為中醫針灸學中專指五臟六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特定俞穴。此概念源於《內經》,尤見於《靈樞·官針》所載:「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臟腧也。」此處「臟腧」即為五臟背俞穴之統稱,為臟腑經氣轉輸於體表之關鍵部位。

臟腧的理論基礎

臟腧隸屬「背俞穴」體系,位於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依五臟六腑之對應關係縱向分布。其定位遵循「近部取穴」原則,即各俞穴與相應臟腑的解剖位置上下呼應。例如:

  •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應肺之氣機宣降
  •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血脈神志
  •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疏泄藏血
  •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運化統血
  • 腎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固藏先天

臟腧的臨床意義

臟腧具雙向調節作用,既能診察臟腑病變,亦可通過針刺、艾灸等外治法調動經氣。《難經·六十七難》言:「五臟募皆在陰,而俞在陽」,強調背屬陽而腹屬陰,臟腧作為陽位俞穴,與腹募穴陰陽相配,構成「俞募配穴法」,廣泛用於內科雜症。

臟腧與經絡氣化

從經絡氣化理論析之,臟腧為衛氣運行之樞紐。《靈樞·衛氣》提出「氣在腹者,止之背俞」,說明背部俞穴可引導氣機由表入裏。當臟腑功能失調時,常在相應背俞穴出現壓痛、結節或溫度異常,此即《內經》「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之診斷依據。

古今應用演變

歷代醫家對臟腧的應用頗有發揮:

  • 《針灸甲乙經》詳述各臟腧定位與刺灸法
  • 唐代孫思邈《千金方》擴大臟腧灸療適應症
  • 金元時期張元素結合五行生剋,發展臟腧配穴理論

臟腧體系體現中醫學「整體觀」與「司外揣內」的診療思維,其價值不僅在於定位治療,更在於建構臟腑-經絡-體表的多層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