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癰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癰痔中醫詳述
病名源流
臟癰痔,乃中醫外科重要病證之一,首見於清代祁坤所著《外科大成》卷二。其記載曰:「肛門腫如饅頭,兩邊合緊,外堅而內潰,膿水常流。」此病屬中醫「五痔」範疇,與現代醫學所稱之直腸癌症狀頗為相似。歷代醫家又有「痔癰」、「臟毒痔」等別稱,實則皆指肛門直腸部位之惡性腫物。
病機闡微
臟癰痔之形成,中醫認為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
- 氣血瘀滯:情志失調,肝氣鬱結,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瘀血積聚肛腸
- 濕熱下注:嗜食肥甘厚味,釀生濕熱,下注大腸,熏灼肛門
- 正氣虧虛:脾腎不足,氣血兩虛,衛外不固,邪毒乘虛內侵
- 痰毒凝聚:痰濕與熱毒互結,久而成形,發為腫物
其病理演變多由氣滯血瘀漸至痰瘀互結,終致熱毒壅盛,潰爛成癰。
臨床特徵
臟癰痔主要表現為:
-
局部症狀:
- 肛門腫脹堅硬如饅頭狀
- 腫物觸之疼痛,表面可呈紫暗色
- 後期破潰流膿,膿水腥臭
- 排便困難,裏急後重感明顯
-
全身症狀:
- 發熱惡寒(癰毒熾盛時)
- 身體消瘦,面色萎黃
- 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舌苔黃膩
- 脈象弦滑或沉澀
病情進展可出現肛門狹窄,排便如線,甚則腸道梗阻。
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臟癰痔強調辨證施治,主要分為以下證型:
1. 濕熱下注證
- 主症:肛門灼熱腫痛,便溏穢臭,舌紅苔黃膩
-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 方藥:芍藥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2. 氣滯血瘀證
- 主症:肛門腫塊堅硬,疼痛固定,面色晦暗
- 治法:理氣活血,化瘀散結
- 方藥:桃紅四物湯合仙方活命飲
3. 正虛毒戀證
- 主症:久病體弱,膿水清稀,瘡口難斂
- 治法:益氣養血,托毒外出
- 方藥:托裏消毒散加減
古籍參考
《外科正宗》記載:「臟毒者,濕熱久蓄大腸,鬱遏氣血而生。」《醫宗金鑒》亦云:「痔漏之源,由乎飲食不節,醉飽無時,恣食肥膩,久坐濕地...以致濁氣瘀血流注肛門,俱能發痔。」
臟癰痔之論治,可參照「鎖肛痔」治法,然須辨明虛實,察其標本,方能對證施藥。歷代醫家尤重外治法配合,如藥線引流、膏藥外敷等,以內外合治為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