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俞詳解

一、名詞源流
「臟俞」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原文載:「臟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此處「臟俞」專指五臟所屬之特定腧穴系統,每臟對應井、滎、俞、經、合五類穴位,合計二十五穴,左右雙側相加則為五十穴。此概念為中醫經絡理論之重要組成部分,與「十二原穴」「五輸穴」體系密切相關。

二、理論基礎

  1. 五臟配五腧
    臟俞依五行學說建立,五臟(肝、心、脾、肺、腎)各配屬五類穴位:

    • 井穴:脈氣初發,如水源之始出,主神志病與急症。
    • 滎穴:脈氣微流,如細水彙聚,主熱病與身熱。
    • 俞穴(亦作「輸穴」):脈氣灌注轉輸,主關節痛與時令病。
    • 經穴:脈氣通行盛大,主喘咳寒熱。
    • 合穴:脈氣深聚內臟,主逆氣而泄及六腑病。
  2. 經脈對應關係
    五臟五腧均分布於手足陰經:

    • 肝經(足厥陰):大敦(井)、行間(滎)、太衝(俞)、中封(經)、曲泉(合)。
    • 心經(手少陰):少衝(井)、少府(滎)、神門(俞)、靈道(經)、少海(合)。
    • 脾經(足太陰):隱白(井)、大都(滎)、太白(俞)、商丘(經)、陰陵泉(合)。
    • 肺經(手太陰):少商(井)、魚際(滎)、太淵(俞)、經渠(經)、尺澤(合)。
    • 腎經(足少陰):湧泉(井)、然谷(滎)、太谿(俞)、復溜(經)、陰谷(合)。

三、臨床意義

  1. 診斷作用
    臟俞穴為臟氣輸注於體表之反應點,按壓可察五臟虛實。如《靈樞·九針十二原》言:「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太衝(肝俞)、太淵(肺俞)等穴常用於脈診與觸診。

  2. 治療應用

    • 母子補瀉:依五行生剋關係,通過臟俞調節臟腑平衡。如肝實瀉行間(滎火),腎虛補復溜(經金)。
    • 時令取穴:結合「四時應五腧」理論,春刺井穴,夏取滎穴,長夏用俞穴,秋選經穴,冬針合穴。

四、學術延展

  1. 與原穴關係
    五臟之俞穴(如太衝、太淵)多同時為原穴,具雙重調節功能,既屬臟俞系統,又為元氣通行之門戶。

  2. 與六腑俞區別
    對照「腑俞七十二穴」,六腑之俞(如胃俞足三里、膀胱俞委中)多分布於陽經,主傳化水谷,與臟俞之藏精功能相呼應,體現陰陽表里配屬。

此系統發展至《難經·六十八難》,更明確提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之治療綱要,成為後世針灸取穴之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