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俞五十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俞五十穴
臟俞五十穴,出自《素問·氣穴論》,為中醫經絡俞穴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指五臟所對應的井、滎、俞、經、合五輸穴,每臟各五穴,左右雙側合計共五十穴。此五十穴分佈於十二正經之中,為臟腑氣血輸注於體表的特定穴位,臨床常用於調治五臟相關疾病。
五輸穴的理論基礎
五輸穴為中醫針灸學的核心理論之一,首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其將十二經脈在肘膝以下的穴位分為五類,依氣血流注方向命名為井、滎、俞、經、合,並與五行相配屬,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療體系。
臟俞五十穴即五臟(肝、心、脾、肺、腎)所屬陰經之五輸穴。因其與臟腑關係密切,故稱「臟俞」。每條陰經各有五穴,左右對稱,故五臟共計五十穴。
五臟對應之五輸穴
五臟所屬經脈及其五輸穴如下:
-
肝經(足厥陰肝經)
- 井穴:大敦(足大趾外側端)
- 滎穴:行間(足背,第1、2趾間)
- 俞穴:太衝(足背,第1、2跖骨間)
- 經穴:中封(內踝前)
- 合穴:曲泉(膝內側)
-
心經(手少陰心經)
- 井穴:少衝(小指橈側端)
- 滎穴:少府(掌中,第4、5掌骨間)
- 俞穴:神門(腕橫紋尺側端)
- 經穴:靈道(前臂掌側,尺側腕屈肌腱橈側)
- 合穴:少海(肘內側)
-
脾經(足太陰脾經)
- 井穴:隱白(足大趾內側端)
- 滎穴:大都(足內側,第1蹠趾關節前)
- 俞穴:太白(足內側,第1蹠骨小頭後)
- 經穴:商丘(內踝前下方)
- 合穴:陰陵泉(脛骨內側髁下)
-
肺經(手太陰肺經)
- 井穴:少商(拇指橈側端)
- 滎穴:魚際(掌面,第1掌骨中點)
- 俞穴:太淵(腕橫紋橈側端)
- 經穴:經渠(前臂掌面,橈骨莖突內側)
- 合穴:尺澤(肘橫紋中)
-
腎經(足少陰腎經)
- 井穴:湧泉(足底前1/3凹陷處)
- 滎穴:然谷(足內側,舟骨粗隆下)
- 俞穴:太谿(內踝與跟腱間)
- 經穴:復溜(小腿內側,太谿上2寸)
- 合穴:陰谷(膝後膕窩內側)
臨床應用與理論聯繫
臟俞五十穴為五臟氣血輸注之要點,其作用與《內經》所述「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密切相關:
- 井穴:主瀉臟熱,多用於急症、神志病。
- 滎穴:清熱利濕,擅治身熱煩滿。
- 俞穴:調節臟腑虛實,為原氣所過之處。
- 經穴:疏通經氣,治咳嗽、寒熱往來。
- 合穴:調和臟腑氣機,治逆氣、痺證。
此外,五輸穴亦對應五行(井屬木、滎屬火、俞屬土、經屬金、合屬水),結合「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可透過五行生剋進行配穴治療。
臟俞五十穴的體系,不僅體現中醫「天人相應」與「整體觀念」,更是針灸調治五臟疾病的重要依據,歷代醫家皆重視其臨床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