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得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得時
在中醫理論中,「得時」意指順應天時、把握適當時機,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或養生效果。此概念源自《黃帝內經》,強調人體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尤其在診斷、用藥及針灸等領域,時機的選擇至關重要。
經典依據
《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到:「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此處「得時」指採集藥材或施行治療時,須符合自然節律。例如,草木藥材的採集需依四時變化,春取芽、夏取葉、秋取果、冬取根,以確保藥性充沛。
與五運六氣的關係
「得時」亦與五運六氣學說相關。中醫認為,氣候變化影響人體氣血運行,治療時需考慮當年的司天、在泉之氣,以及節氣轉換。如《靈樞·歲露論》指出,針刺須避開「四時八風之虛邪」,選擇氣血調和的時機施治,方能事半功倍。
臨床應用
- 用藥時機:
- 補益類藥物宜在早晨空腹服用,以順應陽氣升發;
- 攻下類藥物則適合午後或傍晚,因陰氣漸盛,有助瀉實。
- 針灸擇時:
- 子午流注針法即基於「得時」原則,依十二經脈氣血盛衰時辰取穴,如寅時(3-5時)針肺經,以增強療效。
- 養生調攝:
-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強調起居應「與天地相參」,春季晚睡早起以養肝,冬季早臥晚起以藏精,皆為「得時」之體現。
與陰陽五行之聯繫
「得時」本質上體現了「天人相應」思想。陰陽消長與五行生剋皆有時序性,如夏季屬火,對應心臟,此時調心可借自然之火助人體之陽;冬季屬水,對應腎臟,宜補腎藏精,順應封藏之性。
綜言之,「得時」是中醫「因時制宜」的核心實踐,貫穿於診療、用藥及日常調養,為歷代醫家重視之準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