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真

臟真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乃中醫理論中極具深意之專有名詞。其概念源自上古醫家對人體生命活動本質之觀察與理解,乃五臟生理功能之核心要素。

臟真之概念

臟真者,五臟之真氣也。在《素問·平人氣象論》中有明確記載:「臟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臟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此處所言臟真,實指五臟所藏之精微物質及其功能表現。

臟真與元氣關係密切,但又不盡相同。元氣乃先天之精所化生,藏於腎;而臟真則分屬五臟,乃元氣在各臟腑之具體表現。臟真之盛衰直接關係五臟功能之強弱。

臟真與五臟關係

中醫學認為,五臟各有所主之氣,此即臟真:

肝之臟真

「臟真散於肝」,肝之臟真主要體現於「筋膜之氣」。肝主疏泄,其臟真氣機調達則筋膜柔韌、運動靈活;反之則見筋急、拘攣等症。

心之臟真

「臟真通於心」,心之臟真主要表現為「血脈之氣」。心主血脈,其臟真充盛則血脈充盈、循環有序;臟真不足則脈弱無力。

脾之臟真

《內經》雖未明言,然根據「脾藏營」、「脾主運化」之說,脾之臟真當為「水穀精微之氣」,主司運化與統血。

肺之臟真

肺主氣,司呼吸,其臟真為「諸氣之本」。肺之臟真充沛則呼吸調勻、衛外固密;虛損則氣短息微、易感外邪。

腎之臟真

腎主藏精,其臟真為「先天之氣」。腎之臟真盈滿則生長發育正常、生殖功能健全;虧虛則早衰、不孕不育。

臟真之生理特點

臟真具有以下重要特性:

  1. 藏而不泄:臟真主要藏於五臟之中,不宜過度消耗
  2. 隨季節變化:如《內經》所言,春季臟真偏重於肝,夏季偏重於心
  3. 與經絡相通:臟真通過經絡系統與全身相聯繫
  4. 可養不可伐:宜通過養生手段保養,不宜過度損耗

臟真與脈診關係

《平人氣象論》以脈象論臟真狀態:

  • 春脈當微弦,反映肝之臟真調和
  • 夏脈當微鉤,反映心之臟真通暢

此說明可通過脈象判斷臟真之盛衰通滯,為後世脈診學之重要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