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之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之長:肺在中醫學中的特殊地位

臟之長的定義與由來

「臟之長」為中醫學中對肺臟的尊稱。《素問·痿論》明確記載:「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此稱謂源自肺臟在五臟中的特殊解剖位置與生理功能。王冰對此註解:「位高而布葉於胸中,是故為臟之長,心之蓋。」肺位於胸腔,覆蓋於其他四臟之上,如同一位統領諸臟的官員,故被尊稱為「長」。

肺為臟之長的理論基礎

解剖位置的優越性

肺居胸中,位處五臟最高處,形如華蓋覆護諸臟,這種「居高臨下」的解剖特點是其成為「臟之長」的物質基礎。中醫臟象學說特別重視臟器的位置關係,肺的這一特殊位置決定了其在氣機調節中的樞紐作用。

氣之本源的生理特性

《素問·五臟生成篇》指出:「諸氣者,皆屬於肺。」肺主一身之氣,不僅主宰呼吸之氣,更調節全身之氣機。作為氣之主,肺通過宣發肅降調節各臟腑功能,這是其「為長」的核心機制。

臟之長的生理功能延伸

相傅之官的治節作用

《素問·靈蘭秘典論》稱肺為「相傅之官」,具有輔佐君主(心臟)治理全身的作用。肺通過宣發衛氣、調節水道、朝百脈等功能,協調諸臟腑運作,體現其「長」者的統御能力。

氣血運行的調控中心

「肺朝百脈」理論表明,全身氣血均需經肺氣調和後方能正常輸布。肺通過呼吸運動推動氣血運行,如同宰相調度百官,這是其作為臟之長的重要表現。

臟之長與其他臟腑的關係

與心的君臣互動

心肺同居上焦,肺為「心之蓋」,二者形成「君火-相傅」的協調關係。肺氣調暢則心脈和利,體現了臟之長輔佐君主的功能。

調節脾胃升降

肺金肅降之性可助胃氣下行,與脾升清形成對偶平衡。肺通過調節氣機影響脾胃運化,顯示其對中焦的調控能力。

制約肝木疏泄

肺金之清肅可制約肝木之過亢,維持氣機升降平衡。這種五行制約關係體現了臟之長在維持整體平衡中的協調作用。

臟之長的病理影響

當肺失其「長」之職,將導致諸臟失調。肺失宣降可致心脈瘀阻、脾胃氣滯或肝氣上逆;肺氣虛弱則衛外不固、水道不調。這些病機變化均源於肺作為臟之長的統御功能失常。

養生與治療意義

歷代醫家重視保養肺臟以安諸臟,如《遵生八箋》強調調息養肺之法。同時,治療上常通過調肺來治他臟之疾,如宣肺以助心行血、降肺以和胃氣等,這些治法皆立足於「肺為臟之長」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