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主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主冬

概述

「臟主冬」為中醫針灸學之重要術語,出自《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闡述臟腑疾病與季節、五輸穴(井、滎、輸、經、合)的相應關係。其核心思想在於,五臟疾病與冬季相應,治療時應選取井穴進行刺灸,此原則亦體現中醫「天人相應」與「因時制宜」的整體觀。

理論基礎

1. 五臟與冬相應

在中醫理論中,五臟(肝、心、脾、肺、腎)與四季相配,其中「冬」屬腎,主收藏。《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主冬。」冬季萬物閉藏,人體陽氣亦內斂,而五臟中腎主封藏,故冬季及腎系統疾病多與「藏」的功能失常相關。

2. 井穴與冬的對應

五輸穴中,井穴為氣血始發之處,《靈樞·九針十二原》曰:「所出為井」,比喻氣血如泉水初湧,與冬季陰氣初盛、生機潛藏的特性相合。井穴位於四肢末端,為經氣所出,刺之可調節臟腑根本之氣。

3. 臟病取井的機制

《靈樞》指出:「病在臟者,取之井。」臟病多屬裏證,病情深重,而井穴能深入調整臟腑之氣,尤適於治療臟腑本虛或邪氣內陷之證。例如:

  • 肝病:可取足厥陰肝經之大敦穴(井木)。
  • 心病:可取手少陰心經之少衝穴(井木)。
  • 脾病:可取足太陰脾經之隱白穴(井木)。
  • 肺病:可取手太陰肺經之少商穴(井木)。
  • 腎病:可取足少陰腎經之湧泉穴(井木)。

此類井穴多用於急症或臟氣衰微時,如昏厥、肢冷、神識不清等,可激發經氣、醒神開竅。

與其他四時的對應

《靈樞》進一步提出五臟疾病與季節、五輸穴的全息對應關係:

  1. 色主春,春刺滎:病顯於面色(如青赤黃白黑)者,取滎穴,因滎穴氣血流注稍盛,如春之生發。
  2. 時主夏,夏刺輸:病情時輕時重者,取輸穴,因此類病與長夏濕土相類,輸穴屬土,可調和氣機。
  3. 音主長夏,長夏刺經:病變現於聲音(如嘶啞、咳喘)者,取經穴,因經穴氣血流注更旺,如長夏之繁茂。
  4. 味主秋,秋刺合:病與飲食味覺異常相關者,取合穴,合穴位於肘膝附近,氣血深聚,如秋之收斂。

臨床引申

「臟主冬」不僅限於針灸取穴,亦影響中醫養生與用藥原則:

  • 冬季養臟:注重補腎填精,如服用熟地、山茱萸等滋陰之品。
  • 子午流注:依據時辰氣血流注,冬季或亥子時(21:00~1:00)為腎經當令,可加強調理腎臟。
  • 井穴配伍:常結合五行生剋,如腎病取湧泉(水)配伍太淵(肺經輸土),以土製水。

此理論彰顯中醫「治未病」與「整體辨證」的思想,亦為後世時間醫學與臟腑辨證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