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糟鼻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糟鼻子,又稱「酒齄鼻」、「赤鼻」,為中醫病名,指鼻準部位(即鼻尖)呈現持久性紅赤之症候。此病名首見於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其言:「糟鼻子,色紅,是瘀血」,揭示其病機與血瘀密切相關。

中醫學理分析

  1. 病因病機

    • 肺胃熱盛:中醫認為鼻屬肺竅,若肺胃積熱,循經上燻,可致鼻部氣血壅滯,發為紅赤。
    • 血瘀凝滯:《醫林改錯》強調「瘀血」致病,多因熱毒久留,煎灼津血,或氣滯不暢,致經絡瘀阻,鼻部呈現暗紅或紫赤。
    • 濕熱蘊結:嗜食辛辣厚味或酗酒無度,滋生濕熱,上蒸鼻準,亦為常見病因。
  2. 臨床特徵

    • 初期:鼻準泛紅,時發時退,多伴毛細血管擴張,狀如絲縷。
    • 中期:紅赤持續不退,局部皮膚增厚,可現丘疹或膿皰。
    • 後期:鼻頭黯紅或紫脹,甚則結節隆起,形成「鼻贅」(即鼻部增生性改變)。

中醫辨證分型

  1. 肺胃熱盛證

    • 症見鼻準鮮紅灼熱,伴口渴、便秘、舌紅苔黃。
    • 治宜清泄肺胃,方選枇杷清肺飲加減。
  2. 血瘀凝滯證

    • 鼻部暗紅或紫腫,皮膚粗糙肥厚,舌質暗紫或有瘀斑。
    • 治宜活血化瘀,方用通竅活血湯,或據《醫林改錯》重用桃仁、紅花等藥。
  3. 濕熱蘊結證

    • 鼻準紅赤伴油膩感,多見黃膩苔,脈滑數。
    • 治宜清熱化濕,可選黃連解毒湯合茵陳蒿湯。

古籍文獻佐證
除《醫林改錯》外,明代《外科正宗》亦載:「酒齄鼻由肺經血熱內蒸,次遇風寒外束,血瘀凝滯而成。」清代《醫宗金鑒》進一步提出「胃火熏肺」之說,並載外治法如「顛倒散」(大黃、硫黃)調塗,以清熱解毒。

中醫治療思路
臨床治療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為主軸,結合外治法(如針刺鼻週穴位或中藥外敷)。對於病程纏綿者,需注重調理肺脾,佐以疏肝解鬱,以達氣血調和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