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糟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糟瘡

糟瘡,見載於《麻證新書》,為中醫古籍所載病名,與麻疹相關,屬溫病範疇。中醫理論中,糟瘡多因時行疫毒侵襲,或臟腑積熱,外發肌表所致,其病程發展與麻疹相似,皆屬瘡疹類疾病。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糟瘡之成,主因風熱時毒濕熱穢濁之邪外襲,蘊於肺胃,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鬱而化熱,熱毒熾盛,熏蒸肌表,遂發為疹。肺主皮毛,胃主肌肉,故病位主要在肺胃,亦可涉及心包等臟腑。若邪毒熾盛,入裏化火,則可並見高熱、煩躁、口瘡等症。

臨床表現

糟瘡之初起,多有發熱、咳嗽、鼻塞流涕等肺衛表證,與麻疹相似。隨病情進展,可見疹點紅赤,初起稀疏,繼則密布,疹點突出於皮膚,摸之有礙手感,疹出後發熱稍減。若熱毒深重,疹色可呈紫暗,兼見口渴、便秘、舌紅苔黃等裏熱證象。

治療原則

糟瘡之治,首重透邪外達,使熱毒隨疹而解,忌過早使用寒涼之品,以免冰伏邪氣。初期宜辛涼透表,常用方如升麻葛根湯銀翹散加減;疹出熱盛者,可用化斑湯清熱解毒;若熱毒熾盛,傷及營血,則可選用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涼血解毒。

與麻疹之異同

《麻證新書》將糟瘡與麻疹並論,二者在症狀及治療上頗為相近,然古代醫家或依地域、病勢輕重而區分命名。麻疹為明確之疫病,而糟瘡可能指疹色暗紅、疹形較大,或伴明顯熱毒症狀者,屬麻疹之變證或特定表現。

總之,糟瘡為中醫古籍記載之熱性發疹性疾病,治療上需辨證施治,以透疹解毒為大法,並隨證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