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糟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糟粕

在中醫學中,「糟粕」指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後所殘留的廢物,屬於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無用物質。此概念源自《靈樞·營衛生會》:「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文中闡明中焦(主要指脾胃)的功能包括分離食物中的精微物質與廢棄部分,並進一步將津液上輸至全身,而糟粕則需排出體外。

從生理功能來看,人體對食物的消化與吸收依賴於脾胃的「運化」作用。食物進入胃後,經腐熟與初步消化,其精微部分(水穀精微)由脾吸收並轉輸至全身,以化生氣血;而未被吸收的殘渣則下傳至小腸與大腸,形成糞便,最終排出體外。此過程中的廢物即稱為「糟粕」,涵蓋固態排泄物及部分液態代謝廢物。

此外,中醫理論強調「六腑以通為用」,認為消化系統須保持通暢,糟粕需及時排除。若脾胃功能失調,可能導致糟粕滯留,進一步引發腹脹、便秘等症狀,甚至影響氣機運行,形成病理狀態。因此,維持消化系統的正常運作,確保糟粕順利排泄,為養生的重要原則之一。

在古典醫籍中,「糟粕」亦隱喻人體代謝過程中需捨棄的無益成分,與「精華」相對,反映中醫對物質代謝的整體觀與平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