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糟蒸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糟蒸法

糟蒸法為中醫傳統外治法之一,主要應用於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疼痛,尤以腿膝痺痛為適應症。此法源自《保赤存真》卷五記載,利用酒糟溫熱之性,配合蒸熏原理,達到驅散寒濕、通絡止痛之效。

原理與中醫理論

中醫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阻滯經絡氣血運行,導致肢體疼痛、屈伸不利。酒糟性溫味辛,具有活血散寒、通經活絡之功效。通過加熱後敷於患處,其溫熱之力可開泄腠理,促進局部氣血運行,使寒濕邪氣從毛孔透發而出。

此法屬於「溫法」範疇,與艾灸、熱熨等療法原理相通,均以溫通為主要作用機制。《黃帝內經》云:「寒者熱之」,糟蒸法順應此治療原則,針對寒濕痺痛尤為適宜。

操作方法

  1. 取材:選用釀酒後新鮮酒糟(以未完全發酵者為佳),其性溫和,滲透力強。
  2. 加熱:將酒糟置於鍋中炒熱或蒸熱,使其保持適當溫度(以不燙傷皮膚為度)。
  3. 包裹:用乾淨布帛包裹熱酒糟,製成兩包,交替使用。
  4. 熱熨:趁熱敷於患處(如膝蓋、腿部),待溫度下降後更換新包,持續操作至局部微微汗出為度。
  5. 療程:傳統提倡於三伏天施行,取其天氣炎熱時人體腠理開泄,更利寒濕外透。

適應症

糟蒸法主要適用於以下病症:

  • 風寒濕痺:表現為關節冷痛、遇寒加重、得溫則減。
  • 寒濕型腿膝痛:疼痛固定不移,伴有沉重感或局部腫脹。
  • 陳年痼疾:寒濕久羈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之頑固性疼痛。

此法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治療思想,通過體表直接作用,調整局部氣血陰陽,具有簡便效廉之特點。歷代醫家亦常配合其他外治法(如藥酒搽拭、針灸)以增強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