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糟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糟指

糟指為中醫外科病名,指指甲內發生急性化膿性感染之疾患。首見於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卷三十,書中記載:「代指者,其指先腫,焮熱疼痛,其色不黯,然後方緣爪甲邊結膿,極者爪甲脫也。」此病症後世亦稱為「代甲」、「爪疔」或「甲疽」。

病因病機

糟指之發病多因外傷染毒,或肝經鬱熱,致使血壅氣滯,蘊毒化火而成。《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云:「代指每生指甲邊,焮熱腫痛血紅鮮,系由經火熱毒盛,或外觸犯破傷傳。」指出其病機與肝經火毒、外傷染毒密切相關。

從經絡而言,肝主筋,其華在爪,指甲為肝之外候。若情志不暢,肝氣鬱結,久而化火,則可循經上炎,蘊結於爪甲;或手指受刺傷、壓傷等,使外邪乘虛而入,毒邪滯留,阻礙氣血運行,終致熱盛肉腐成膿。

臨床表現

初起患指末端紅腫,灼熱疼痛,繼而化膿,可於指甲周圍見黃白色膿液,若膿毒浸淫,可致爪甲變色、翹起,甚者指甲脫落,如《外科正宗》所述:「代指乃毒發指甲邊,如代甲之狀,故名。」若失治誤治,毒邪深入,可致指骨受累。

此病多局限單指,好發於手指末端,尤以拇指、食指為多見。病情發展迅速,局部紅腫熱痛明顯,但全身症狀較輕,或僅見輕微發熱。

證型分類

中醫臨床常分兩型:

  1. 熱毒蘊結證:局部紅腫熱痛明顯,觸之灼手,膿液黃稠,或伴口乾煩熱,舌紅苔黃,脈數。
  2. 氣血瘀滯證:患指腫脹,疼痛如錐刺,皮色黯紅,膿液排泄不暢,舌暗或見瘀斑,脈弦澀。

治療原則

歷代醫家多以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為治則。外治尤重排膿泄毒,《外科大成》載:「代指痛不可忍,宜用針刺出膿血,外敷解毒膏。」此外,亦可用中藥煎湯浸洗,或外敷如意金黃散等清熱解毒之劑。若爪甲已潰爛,則需清除腐甲,促進新甲生長。

若屬肝經鬱熱所致,內服藥可選柴胡清肝湯加減,以疏肝解鬱、清熱解毒;熱毒熾盛者,可用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化裁。

糟指一病,雖屬外科小恙,然若延誤治療,亦可致指骨損傷,故歷代醫家皆強調早期診治,以截斷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