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早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早晡
「早晡」為中醫時辰術語,指早於「晡時」的時段,即「未正之時」,相當於現今下午二至三時。古人將一日劃分為十二時辰,其中「晡時」屬申時,對應下午三至五時,為古代次要進食的時段(又稱「夕食」)。而「早晡」則為晡時前的一個時辰,強調時間上的先後關係。
在中醫典籍《靈樞·病傳》中提及:「病先發於腎……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早晡。」此處「早晡」與「大晨」(清晨)並列,反映中醫「時間醫學」的理論基礎——疾病發展與時辰對應臟腑氣血盛衰密切相關。夏季屬火,對應心氣旺盛,而午後陽氣漸衰,腎水受克(水克火失衡),故腎病重症者易於「早晡」時氣機轉弱而病情加劇。此論述亦體現「天人相應」思想,認為人體陰陽消長與自然界晝夜節律同步。
此外,「早晡」一詞的應用,可追溯至古代醫家觀察病理變化的時間規律。如《黃帝內經》多處強調「因時制宜」,診治需結合四時、晝夜節律。對於腎系疾病,夏季午後陽氣漸退,陰寒之邪易乘虛而入,故「早晡」成為預後判斷的關鍵時刻。此類記載不僅揭示中醫對時間與臟腑關聯的細微體察,亦為後世子午流注針法等時間療法提供理論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