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得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得神

在中醫學中,「得神」為生命活動正常運轉的重要表現,亦是五臟精氣充盈的外在徵象。神為人身之主宰,涵蓋精神、意識、氣血及整體生理機能,故《內經》有云:「得神者昌」,意指神氣充足者,生命力旺盛,疾病易癒,預後良好。

得神之具體表現

  1. 目光精采:眼神明亮有神,反應靈敏,為肝血充足、心神安定的表現。
  2. 神思不亂:意識清晰,思維有序,反映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
  3. 言語清晰:聲音洪亮,對答流利,顯示肺氣充沛、心神安定。
  4. 面色潤澤:面部光澤紅潤,無晦暗枯槁,象徵氣血調和、臟腑功能協調。
  5. 氣息平順:呼吸均勻和緩,無氣促或微弱,代表肺腎氣機通暢。
  6. 肌肉豐盈:形體充實,不顯消瘦,反映脾胃運化功能健旺,水穀精微得以輸布。
  7. 二便調暢:大小便排泄正常,無滯澀或失禁,顯示三焦氣化與臟腑協調。
  8. 脈息和緩:脈象從容有力,節律一致,為氣血平和、陰陽平衡之象。

臨床意義
得神者,表示正氣未衰,臟腑功能未受嚴重損傷,即使患病,亦多屬輕淺,易於調治。此與「失神」(如目光呆滯、精神萎靡、形羸色敗等)形成對比,後者多提示病情深重,預後較差。

理論依據
《素問·移精變氣論》強調「得神者昌」,說明神氣的存亡直接關係生命狀態。中醫診斷學中,望神為四診之首,透過觀察患者神氣盛衰,可推斷精氣盈虧與疾病轉歸。例如,五臟雖各有所主(心藏神、肝藏魂等),但神之整體表現需賴五臟協調,尤其依賴心血的濡養與腎精的根基。

總言之,得神不僅是健康之標誌,亦是疾病預後的重要指標,體現中醫「形神合一」的整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