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早晨發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早晨發搐
病證名,出自《小兒藥證直訣》。指小兒因寅、卯時(清晨3至7時)潮熱引發的抽搐症狀,臨床表現為身體壯熱、目睛上視、手足動搖不安、口內生熱涎,並伴隨頸項強急。此證多由肝經風火熾盛或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寅、卯時屬肝木當令,此時陽氣初升,若肝經鬱熱或陰虛不能制陽,則肝風內動,引動筋脈拘急,發為搐搦。《小兒藥證直訣》提出「肝旺」為核心病機,肝主筋,其性剛勁,若肝火亢盛或肝陰不足,筋失濡養,則見抽搐之象。此外,腎陰虧虛亦為潛在因素,因腎水不足則不能涵養肝木,導致肝陽偏亢。
辨證要點
- 時間特徵:症狀多發於清晨,與肝經氣血運行時辰相應。
- 熱象顯著:身體壯熱,反映陽氣升發過亢或陰不制陽。
- 風動之象:目睛上視、手足搐動,屬肝風內動典型表現。
- 兼症辨析:若熱涎上湧、頸項強急,多伴肝火熾盛;若見舌紅少苔、脈細數,則偏陰虛陽亢。
治法與方藥
- 補腎治肝:主張標本兼治,以滋腎水、瀉肝火為原則。
- 補腎:選用地黃丸(如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以涵養肝木。
- 瀉肝:以瀉青丸清瀉肝火,疏解風熱。若肝風甚者,可配合鈎藤、天麻等息風藥。
其他相關理論
《幼科發揮》提到:「肝常有餘」,小兒肝氣易亢,故風證多見。臨床也可參酌羚角鈎藤湯平肝息風,或加白芍、龜板等柔肝滋陰。若痰熱夾雜,可輔以溫膽湯化痰通絡。此證需與其他時辰發搐(如午時心熱、夜間脾虛)鑒別,以時辰結合臟腑辨證為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