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棗花內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棗花內障

病名
棗花內障,又稱棗花翳內障,首載於《眼科捷徑》,屬中醫眼科所述內障類目疾。其名取喻於病症特徵,即瞳神內現如棗花紋理之翳障,影響視物,屬「圓翳內障」之變證。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此症多因肝腎兩虧,精血不足,目失濡養;或肝火上炎,灼傷津液,神水混濁;亦可因脾虛濕泛,濁邪上泛,阻滯目絡,致晶珠(相當於西醫之晶狀體)漸變混濁,形成棗花狀翳障。病位與肝、腎、脾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病性多屬本虛標實。

臨床表現

  1. 視覺異常:初起視物微昏,如隔輕烟薄霧,或見眼前黑花撩亂,漸至視物模糊,甚則僅辨三光(日光、月光、燈光)。
  2. 翳障特徵:瞳神內生翳,色白或淡黃,邊緣參差如棗花之紋,或作輻射狀排列。
  3. 兼症:或伴頭暈耳鳴、腰膝痠軟(肝腎陰虛);或見口苦咽乾、煩躁易怒(肝火上擾);或兼胸悶納呆、舌苔厚膩(脾虛濕滯)。

古籍論述
《眼科捷徑》提及此症屬「內障」範疇,未詳述治法,然可參《審視瑤函》《秘傳眼科龍木論》等對圓翳內障之辨證。如《龍木論》云:「腦脂流下作翳,如棗花白鱗之形」,指出腦脂(泛指濁邪)下注為病機之一。

治療方向

  1. 內治
    • 滋補肝腎:方選杞菊地黃丸、明目地黃丸加減,適用於肝腎陰虛者。
    • 清瀉肝火:以瀉青丸、石決明散化裁,針對肝熱上攻之證。
    • 健脾滲濕:用補中益氣湯合五苓散,治脾虛濕濁上泛。
  2. 外治與針灸
    • 古方曾載針刺睛明、攢竹等穴以通絡明目,或配合熏眼法(如菊花、桑葉煎湯外熏)。
    • 然內障成熟時,傳統亦主張「金針撥障術」,如《目經大成》所述手法。

附:與現代醫學關聯
棗花內障所描述之症狀,近似於西醫學之「老年性白內障」(尤其楔形混濁期)或部分先天性晶狀體混濁。然中醫辨證重整體機能失衡,非僅限於局部病理變化。

文獻溯源
此症論述散見於明清眼科專書,除《眼科捷徑》外,《銀海精微》《張氏醫通·七竅門》亦錄類似病案,然各方家對病名分類略有出入,或有「棗花」「棗花翳」「棗花障」等異稱,實則同源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