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蚤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蚤甲,又稱「爪甲」,屬中醫術語,指人體手足末端之角質附屬物,即俗稱之指甲與趾甲。中醫理論中,蚤甲作為外在體徵之一,與臟腑經絡存在密切聯繫,其生長狀態、色澤變化、質地厚薄等皆可反映內在氣血盛衰及臟腑功能。

一、中醫臟腑經絡關聯 《黃帝內經》提及「肝主筋,其華在爪」,揭示蚤甲與肝藏血功能直接相關。肝血充盈則蚤甲紅潤堅韌;若肝血不足,可見蚤甲薄脆易裂、色澤蒼白或枯槁。另因「肺主皮毛」,肺氣宣發亦影響蚤甲光澤;而「腎藏精」之功能更主導蚤甲根部(甲襞)之生長力,腎精虧虛者易現蚤甲生長遲緩、甲面縱紋。

二、病理徵象辨識

  1. 色澤辨證

    • 青紫色多屬氣滯血瘀,常見於胸痹心痛患者;
    • 黃厚濁膩者多與濕熱內蘊(如肝膽濕熱)相關;
    • 蒼白無華者多為血虛或脾失健運。
  2. 形態變異

    • 甲面凹陷如匙(反甲)多見於氣血兩虛或蟲積;
    • 甲面橫溝(博氏線)或提示熱病傷陰或營血虧耗;
    • 甲襞周圍紅腫潰膿(代甲)則多屬火毒熾盛。

三、古籍文獻考據 《諸病源候論》載:「爪為筋之餘,血虛則爪枯。」《望診遵經》更詳述:「爪甲青者為寒,赤者為熱,白者為血脫。」歷代醫家將蚤甲與十二經脈相繫,如手太陰肺經「出大指之端」,足厥陰肝經「循足跗上廉」,故特定經脈病變可於相應蚤甲處顯現異常。

四、中醫診療應用 於四診中,蚤甲屬望診之「分部望診」範疇。針灸治療時,井穴(如少商、大敦)多位於蚤甲角旁,透過刺絡放血可調節相應經脈氣血。另有「甲診」流派,專研蚤甲斑點、棱線等微觀變化與疾病對應關係,如甲床瘀斑或提示內傷積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