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蚤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蚤嗽
蚤嗽,為中醫病名之一,其「蚤」字通「早」,意指咳嗽症狀在清晨時分尤為明顯的一種特殊咳嗽類型。此名稱源自《不居集》卷十五之記載,為中醫臨床對咳嗽時辰特異性的細緻觀察與分類。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蚤嗽的發病機理主要與以下方面相關:
- 胃中食積:夜間脾胃運化力減,飲食停滯不消,化生濕熱。
- 火氣上攻:清晨陽氣初升,胃中積熱隨之上升,流注於肺。
- 肺失清肅:熱邪壅肺,肺氣不降,發為咳嗽。
《不居集》指出:「蚤起嗽甚,胃中有食積,至此火流入肺中」,清楚闡明胃中食積化熱、清晨火氣上攻肺臟的病機轉化過程。
臨床表現
蚤嗽具有以下典型特徵:
- 咳嗽時辰:清晨起床時咳勢最劇
- 咳聲音質:多為濁重或有痰聲
- 伴隨症狀:或見口苦、口臭、脘腹脹滿等胃腑症狀
- 痰液性質:痰色或黃或白,質黏稠
治療原則
治療蚤嗽當遵「清胃瀉肺」之法:
- 清胃熱:消除胃中積熱
- 降肺火:導引肺中火熱下行
- 化痰濁:化解痰濕壅滯
方藥運用
《不居集》推薦以知母、地骨皮為主藥,因其具有:
- 知母:苦寒質潤,清胃瀉火兼潤肺燥
- 地骨皮:甘寒清降,清肺中伏火而不傷陰
臨床辨證可視具體情況配伍以下藥物:
- 清胃熱:黃芩、梔子、石膏
- 化痰止咳:瓜蔞、浙貝母、杏仁
- 消食導滯:山楂、神麯、萊菔子
- 理氣寬中:陳皮、枳殼
證型辨識
蚤嗽在臨床上可見以下常見證型:
- 胃熱犯肺:咳嗽聲重,痰黃黏,脘腹灼熱
- 食積化熱:咳嗽伴噯腐吞酸,舌苔厚膩
- 肺胃陰傷:乾咳少痰,口乾舌燥,苔少
預防調攝
從中醫養生角度,預防蚤嗽需注意:
- 晚餐宜清淡,避免過飽
- 睡前不宜進食油膩甜食
- 保持大便通暢,防止積熱內生
蚤嗽作為中醫對咳嗽時辰特異性的觀察,體現了中醫「天人相應」的時辰醫學觀念,其治療不僅針對肺臟,更注重調理脾胃功能,反映了中醫「治咳求本」的整體觀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