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得強則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得強則生:中醫理論中的生命力指標
概念溯源與經典論述
「得強則生」一語源自《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原文記載:「五臟者,身之強也……得強則生,失強則死。」此論述揭示了中醫學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五臟功能的強弱直接關係到生命的存續。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得強」不僅指形體力量的恢復,更包含臟腑功能、氣血運行、精神狀態等整體生命力的增強。
《內經》將五臟視為「身之強」的根本,認為五臟藏精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核心。當五臟精氣充盈,功能協調,則表現為「得強」的狀態;反之,若五臟精氣虧虛,功能失調,則呈現「失強」的病態,預後不良。
臨床表現與辨證要點
「得強」在臨床上的具體表現可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形體表現
- 頭部:由垂首難舉轉為昂首自如
- 軀幹:由腰脊軟弱轉為轉側靈活
- 四肢:由屈伸不利轉為活動有力
- 站立:由不能久立轉為穩固持久
功能表現
- 飲食:由納差厭食轉為知飢能食
- 二便:由失禁或閉阻轉為排泄有度
- 睡眠:由失眠多夢轉為安臥有常
- 言語:由聲低氣怯轉為聲音洪亮
精神氣色
- 眼神:由昏暗無光轉為明亮有神
- 面色:由晦暗枯槁轉為紅潤有澤
- 精神:由萎靡不振轉為神清氣爽
病理機制與治療原則
從中醫病理學角度分析,「得強」的轉變涉及多個層面的調節:
氣血充盈
「得強」的首要條件是氣血充足。《靈樞·本藏》云:「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氣血充盈則五臟得養,形體得充,表現為各種功能活動的增強。臨床上常見通過補氣養血方藥(如八珍湯、歸脾湯)促進「得強」的轉變。
陰陽平衡
《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失衡會導致各種虛損病證,而通過調和陰陽(如桂枝湯調和營衛,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可使機體恢復「得強」狀態。
經絡通暢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靈樞·經脈》強調:「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針灸推拿等療法通過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得強」的實現。
臟腑協調
五臟之間存在生克制化關係,《素問·玉機真藏論》提出「五臟相通,移皆有次」。當一臟功能增強(如補腎固本),常可帶動他臟功能改善(如脾腎雙補),形成良性循環,促進整體「得強」。
診斷意義與預後判斷
在中醫診斷學中,「得強」與否是判斷疾病預後的重要指標:
辨病勢轉歸
疾病過程中出現「得強」徵象,表明正氣來復,病勢向好;反之若持續「失強」,則提示正氣衰敗,預後不良。如《傷寒論》中描述「手足溫者生,逆冷者死」,即是通過四肢溫度變化判斷陽氣存亡。
評估治療效果
治療後患者由「失強」轉為「得強」,如從臥床不起到能自主活動,從聲微氣短到語音響亮,均顯示治療有效。古代醫家常以此作為調整方藥的依據。
預測疾病傳變
《金匱要略》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通過觀察相關臟腑「得強」與否,可預測疾病傳變趨勢,採取相應防治措施。
養生防病中的應用
「得強則生」理論在養生領域也有重要指導價值:
固護正氣
《素問·上古天真論》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通過飲食調養、起居有常、勞逸適度等方法增強正氣,保持「得強」狀態,可有效預防疾病。
運動導引
傳統導引術(如五禽戲、八段錦)通過特定動作鍛煉,能增強五臟功能,促進氣血流通,達到「形與神俱」的「得強」境界。
精神調攝
《素問·舉痛論》云:「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保持情志舒暢,避免過度七情所傷,有助於維持「得強」的生命狀態。
「得強則生」理論貫穿中醫預防、診斷、治療、預後各個環節,是評估生命活力的重要準繩,體現了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特色。